科研新闻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 科研新闻 >> 内容
山东大学陈炎教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12-09-1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科研处字号:[ ]


2012年9月13日下午,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在人文学院107教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与西方建筑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的讲座,这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宣传部、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之校庆专场第一讲。讲座中,陈炎教授以其生动的语言并配合详实的资料带领大家展开了一次丰富多彩的古今中外建筑文化探索之旅。
陈教授对建筑的意义给出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接着,他从“取材之别”造就了不同的建筑用途这一独特角度切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揭示了中西古代建筑在意识形态上的深层差异,即,西方追求永恒与神性的宗教文化与东方崇现世与宗法的世俗文化的二元对立。随后,陈教授系统地将东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元素和重要类型进行了一一梳理。他先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建筑从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至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再到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的历时性演变。继而转向东方,着重呈现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建筑样式(如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并以故宫、四合院等北京经典建筑举例,对比并探讨了东西方不同建筑姿态下的不同文化内涵:就宗庙建筑而言,西方热衷于体现人神关系,东方则着重体现阶级礼法;就园林建筑而言,西方看重人对自然理性的控制和改造,东方则强调因势利导,儒道互补、道法自然的审美哲学。
陈教授又推古及今,带领大家跨入了现代建筑之门。他提出现代建筑受现代科学的一元影响,是材料、功用都一样的“火柴盒式建筑”,比较单一、刻板,并且呈现出中西趋同化。而后现代建筑则是一种多元的艺术,不仅材料、外形丰富多样,其表达的审美概念也各自不同。他同时指出了后现代建筑在资金、环境等方面上的矛盾性,并以山东大学的老校门为例,以风趣机智的语言使现场气氛极度活跃。最后,陈教授从自身研究方向出发,从中西方历史、哲学、美学与建筑的关系角度,为现场同学做了一个全面总结和启发。
我校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参加此次讲座的除了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部分硕士生与博士生之外,还有人文学院的杜道明教授、程娟教授、张华教授等。由于听讲人数众多,主办方连续两次更换教室,最后选择在可容纳120人的人文学院107教室,全场座无虚席。陈炎教授以其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及独到的学术观点使在座师生对中西方建筑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讲座最后,同学们积极地就自己的疑问和感悟与陈炎教授进行了交流,场面热烈,气氛融洽。此次讲座给同学们带来的不仅是一次跨文化的知识整合,同时也是一程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的建筑美学之旅,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赞扬讲座精彩纷呈,让人受益匪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