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 科研新闻 >> 内容
2017汉语教育高峰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7-04-28访问次数: 字号:[ ]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供稿 4月25日

2017年4月19日下午3点,汉语教育高峰学术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1125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发展”,包含三个分议题:海内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成就、当前汉语教学面临的理论问题以及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本次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和汉语教育研究所主办,由汉语教育研究所所长张黎教授主持。论坛特别邀请了台湾中原大学邓守信教授、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丁崇明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邢欣教授、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吕必松教授、鲁健骥教授、刘珣教授、吕文华教授、崔永华教授、李宇明教授、张旺熹教授出席。论坛还吸引了很多校内外学者、教师和学生到场,会场内座无虚席。

论坛开始由张黎教授致开幕词,阐明本次论坛的主旨和意义。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有学科理论的支撑,要从汉语自身出发探索总结属于自己的理论。本次论坛的主题就是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发展做一初步的探讨。

张黎教授致开幕辞

   邓守信教授

首先由邓守信教授作主题发言,邓教授在美国从事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之后回到台湾师范大学,筹设台湾第一个华语教学研究所,是台湾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主要奠基人。邓教授从台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课程设置的变化出发,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定位并不稳定,没有达成一个共识。邓教授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使命界定包括师资、课程和研究领域,并向在座的专家抛出问题:“我们是否把对外汉语这个学科很理想地建立起来了?”邓教授主张对外汉语教学有3个模组:语言、教育和习得,其中语言是核心。台湾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作为一门应用语言学,隶属于语言学学科,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的对外英语教学学科大多为教育学课程,属于教育模组。目前的学科设置大多在语言或教育模组,习得模组较少,对外汉语教学一直关注怎么“教”,较少考虑怎么“学”,邓教授认为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的部分,更多地从习得角度来考虑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设置。

邓守信教授作主题发言

   刘珣教授

刘珣教授非常赞同邓教授关于三个模块的看法,并指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设置的现状,考虑到学科的发展状态,目前放在应用语言学下是比较合适的。刘教授认为不仅要应用,更要有自己的理论,我们应该把语言、教育、习得和文化这四大块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理论。刘教授认为六十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要交出一份答卷,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回答这个问题:汉语应该怎么教?我们也应该有能力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为了保持“汉语热”,必须努力化解“汉语难”。目前海外汉语教学普遍存在汉语难的问题,学习者学习信心不足,汉语学习难度大、效率低,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汉语国际推广的持续发展,可以从教材编写的巧妙设置等方面对汉语难进行一定程度的化解。刘教授强调对于流行于西方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西方第二语言教学的专家们不一定有汉语教学的经验,其教授亲属语言的经验总结不一定适用于汉语教学。我们更应从汉语和汉语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探索对外汉语教学自己的理论。刘教授认为结构与功能、文化相结合,可以作为汉语教学法体系的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强调以语法结构为基础,把结构和功能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法的优点,既要借鉴西方的理论,更要创新自身的理论。

刘珣教授发言

   鲁健骥教授

鲁健骥教授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迫切任务是创立自己的教学理念,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法体系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任何教学,不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应该有一种统摄教学的理念。教学理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学法体系的发展上,教学法体系制约着教学的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和教材上。现在各个国家都在探讨适合本国人学汉语的教学法体系,鲁教授以欧洲、俄罗斯为例进行了阐述,认为我们不能盲目追随国外教学法体系,应该创立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和教学法体系,要以与对待国外教学理念和教学法体系同等的热情来对待我们自己提出的理论和体系。这些理论可能不够成熟,需要大家去实践、完善,但不能忽略它们。教学法体系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撑:近七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吸收优点、国外教学法体系的借鉴以及现代化的语言教学技术。鲁教授希望通过以上四个方面,我们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教学法体系。

鲁健骥教授发言

   崔永华教授

崔永华教授认为现在提出理论发展的问题非常重要。进行教学理论的发展建设,必须要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只有了解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情况,我们才能建立一个适合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崔教授指出理论的建设要建立在扎实的研究成果之上,目前在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在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难以对教学实践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研究应该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只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利于学科发展和教学理论建设,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有教学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学科才能完整。崔教授认为建设教学理论的前提是要有一支合格的理论队伍,这个队伍必须对教学实践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同时还要有跨学科的理论和素养,将教学理论和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

崔永华教授发言

   邢欣教授

邢欣教授曾多次参与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训、面试和大纲制定,从十多年的积累中,邢教授发现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没有进步,进而反思对外汉语人才应该怎么培养。邢教授指出现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已经走到一个瓶颈期,对外汉语专业改为汉语国际教育之后,学生的毕业去向反而受限。邢教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具备语言学的知识,但不能照搬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要注重操练,强调实践应用,要让学生掌握实践的知识。邢教授建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所改变,文学课应当少而精,而非大而穷;要有实践的操练,应该有自己的实习基地;目前跨文化课程仅仅停留在西方的文化,应该同时注重其他文化;要注重软件教学和新技术、媒体的应用。

邢欣教授发言

   吕文华教授

吕文华教授主要针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发言,围绕着语法“教什么”、“怎么教”,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语法项目的确定,二是语法点的描述,三是语法点的排序。关于语法项目的确定,吕教授认为要教给学生不懂的、常用的和典型的语法项目,可以通过建立中外对比研究资料库、中介语语料库来加强语法教学的针对性,可以通过字频、词频、句型统计帮助我们了解常用的语法项目,通过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语法点来教可以简化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吕教授认为语法点的描述包涵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其中语用层面要指出语言结构中的话语涵义和语言色彩、间接言语行为以及语境中传达的信息。语言点的描述要细化,要一起探讨、达成共识,可以建一个知识库,把本体研究中关于语义、语法、语用的知识都搜集整理并加以梳理。语法点的排序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难易度的区分,目前的研究停留在原则层面,吕教授自己提出了结构序、语义序和语用序三个排序标准,但最后仍需要落实下来,建议可以做一个语法项目的难易度表。吕教授最后总结到:很多基础的建设和研究仍有欠缺,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希望后辈们可以接班将这些工作继续做下去,薪火相传。

吕文华教授发言

   丁崇明教授

丁崇明教授提出汉语究竟难不难的问题,认为不考虑汉字,汉语是一门容易学的语言,考虑阅读和汉字,汉语是一门中等难度的语言。丁教授指出学习汉语最主要的难点在汉字,我们应该对汉语学习者进行分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制定不同的教学原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以汉语为专业的学习者,必须学习汉字;对于不以汉语为专业、只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的学习者,可以学习几百个汉字;对于仅出于个人爱好或需要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学习者,不需要学习汉字,只需要学习拼音。而目前在国外的汉语学习者,后两种占大多数。丁教授提倡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可以制定外国人学汉字的两个字表,一是认读写汉字表,共900多个汉字,要求能认、读、写;二是一般性汉语认读字表,共1200多个汉字,只要求认、读,不要求会写,例如粥、擤等。丁教授认为汉语口语易学,汉字难学,提议建立纯口语的汉语测试,分层体现汉语难的问题。

丁崇明教授发言

   张旺熹教授

张旺熹教授首先肯定了几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尤其是语法理论上的研究成果,指出汉语作为一个语言本身来说,没有那么难,但汉字文化圈之外学习者的学习难题客观存在,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张教授认为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的建构起来,关于语言教学的本质、语法能力发展等问题,还没有一套得到普遍认同的理论或体系。关于教学语法体系的理论建构,张教授提出了十大关系。他强调要关注语法难度等级问题,要注重从单句到语段、从语段到语篇的建构,要处理好单个语法点与整个语法体系的关系,要分析相近语法项目之间的差异,要加强对语义和功能问题的研究,要将汉语和其他语言进行跨语言的比较,要注重汉语及其类型学的研究,要关注语法理论和语法应用的问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张旺熹教授发言

   陆俭明教授

陆俭明教授指出,理论发展在80年代曾经有过讨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是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是汉语言文字学和教育学的结合,涉及多个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我们要让汉语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就要教好汉语。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陆教授指出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可以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语言教学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任务,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重视无形的软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陆教授指出对外汉语教学要做到既能开展语言教学,又能传播文化,这种观念很重要,软文化可以通过教材和教学过程传播,但是目前的汉语教材和教学过程都缺乏软文化传播的意识,我们还需加强这种理念。

陆俭明教授发言

   吕必松教授

吕必松教授从微观角度提出问题—汉语、汉字到底是难学还是容易学。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汉语不难学,汉字难学,吕教授认为“汉字难学”是一个误区,汉字是“被难学”了。大家之所以认为汉字难学,是因为没有按汉字的特点和规律来教汉字,而仅仅将汉字当作词汇的附属品,因此汉字教学缺乏系统性,汉字也就难学了。吕教授提出汉字的三大特点:一是字本位,形音义三位一体,汉字包含音节,不能割裂,汉语音节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语音单位,又是语言单位,汉语音节这个特点是汉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与印欧语系的语言具有根本性的区别。二是组合生成,汉字各级单位从小到大层层组合,组合具有意合和直接组合两个特点,即只有字序规则,没有形态变化。三是二合机制,汉语的字、词、句都是二合的。吕教授认为只要按照这三大特点来教汉语,化解汉字学习难题,汉语就是容易学习的语言。

吕必松教授发言

   李宇明教授

李宇明教授针对此次论坛的讨论作了总结发言,表示要重视继承老一辈学者们的宝贵思想和经验成果。李书记认为海外汉语教学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只考虑教,更要关注学,要关心学生学了之后做什么,然后才能反过来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目前关心比较多的是理论体系和教师教学,但最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学生学习是怎样学的,学了之后要怎样用。一个人要学会语言,课堂的作用是有限的,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要从习得的角度,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还应该充分考虑海外汉语教学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会汉语后如何过好汉语生活。汉语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大家的工作是在造就一个全世界人拥有的汉语。北京语言大学是一个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主的大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具有传统优势,不管在什么时期都要负起责任。李书记表示北语永远是语言学之家和语言学家之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到北语共同研讨。

李宇明书记发言

最后张黎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向各位到场的专家学者及师生表示感谢,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共同深入研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问题。

本次论坛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论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各位专家针对目前已取得的成就、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了精彩的发言,论坛获得圆满成功。论坛结束后,各位与会专家和嘉宾共同合影留念。

与会专家和嘉宾合影留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