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 科研新闻 >> 内容
北京大学马戎先生做客“来园讲坛”第4讲

发布日期:2018-05-07访问次数: 字号:[ ]



5月3日下午,“来园讲坛”第4讲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报告厅隆重开讲。北京大学马戎先生应邀作为主讲嘉宾,做了题为“汉语的功能转型与双语教育”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科研处处长聂丹教授主持,我校及周边院校师生近200人聆听了讲座。

马戎先生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博士后,曾受聘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杜克大学客座教授,以及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十余所国内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教授。长期研究中国的民族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迁移、贫困问题等。出版或发表《民族与社会发展》《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民族社会学》《西藏的人口与社会》等中英文著述200余部篇。研究成果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奖、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等。

 

 

马戎先生讲座

马先生在讲座中指出,为了改变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不断拉大的发展差距,西部地区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衡量人口素质和人才队伍宏观水平的一个主要指标是人口受教育水平,而分析各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各民族学生在学校使用何种语言学习基础课程以及他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在此背景下,马先生从语言功能的二重性、语言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对应性出发,分析了汉语文的历史演变和功能转型,据此提出汉语文是中国国内各民族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现代知识体系及就业技能的不可替代的语言工具。马先生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为西藏和新疆学生建立的“内地班”学习项目,进一步就中国今后如何发展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必须用长远发展的眼光认识双语教育,继续保留基层部分中小学民族学校的性质,各民族学生和家长都有在多种办学模式学校中自愿选择的权利,不仅少数民族需要学习汉语文、居住在边疆地区的汉族民众也需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通过“内地办学”和交流培训推动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等观点。

整场讲座信息丰富,材料翔实,分析深入,视角开阔。讲座结束后,师生们踊跃提问,马戎先生亲切解答,现场互动积极,气氛热烈。本次讲座不仅让北语师生对西部地区发展和少数民族教育有了更多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启发北语师生从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去审视语言功能和语言教育等问题。

来园”是北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景观,取“有朋自远方来”之寓意。我校新开设的“来园讲坛”意在展示这一精神内涵,以“弘扬学术、中外融通、开放包容、创新发展”为宗旨,每讲都将邀请海内外公认的知名学者前来做学术讲座,从而开阔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开辟高端学术平台。


 

合影

(科研处 供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