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二批梧桐创新平台一览表 | ||||
| ||||
一、“面向自适应学习的大数据分析算法与智能决策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冯艳宾副教授 1.研究方向 面向自适应学习的大数据分析算法与智能决策研究创新平台,主要包括三个研究方向: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及测试系统建设,学习诊断和测试模型,大数据分析算法。 2.发展特色 本项目团队的研究在理论上强调创新,突破模糊关系上的属性约简难题;应用上建设在线课程的内容及测试平台,构建知识图谱和评价模型;将理论算法和诊断测量和在线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实现自适应学习的目标。 3.建设目标 实现自适应学习的在线课程、在线测评、内容推荐以及算法理论创新的研究平台,培养青年学者,实现科研人才的合理梯队结构。 4.创新点 大数据属性约简算法:解决了基于模糊关系的属性约简 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及测试系统建设:基于ERP在线课程优化和测评系统 学习诊断和测试模型:采用机器学习诊断学习特征。
二、“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实证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孟凯副教授 1.研究方向: 本平台基于汉语词汇的类型特征和二语者的词汇学习特点,秉持科学的实证精神进行词汇教学实证研究,并研制词汇教学系列微课。本平台致力于提升汉语二语教学的国际对话能力,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二语教学研究机制和范式。 2.发展特色: 打破词汇本体研究、学习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界限,以汉语词汇的凸显性特征为抓手,以了解二语者词汇学习特点为前提,进行跨学科的词汇教学实证研究,为汉语二语词汇教学提供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秉持科学的实证精神,对不同类型的词语和词汇教学法的适用性、局限性进行实证研究,力求扭转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理论介绍及经验总结的模式,推进汉语二语教学研究的科学化和程序化,提升汉语二语教学在整个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国际对话能力;探查汉语词汇教学的微课开发现状,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现有词汇教学微课的有效性,以期针对传播渠道的特点研发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需求的二语者更灵活地学习词汇的系列微课。 3.建设目标: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外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和人才,打造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有理论前沿意识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汉语二语词汇教学研究团队,培养出在本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骨干;成果导向。产出一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有影响的汉语二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成果,实现词汇本体研究、教学实证研究、教学微课研制的多向推进和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发挥词汇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的专长,为汉语二语词汇教学提供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提升汉语二语教学在国内外二语教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推动汉语第二语言学科的纵深发展和跨学科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多形式、多渠道(“请进来”和“走出去”)地与本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资源共享,如邀请专家讲座、联合研究、举办/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访学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遵循“汉语问题—汉语本体研究+跨语言研究—教学实证研究—指导教学—研制微课”的研究思路,实现研有所用、学研互长,提高汉语词汇教学的科学性、程序性和效率。 4.创新点: 本平台以汉语词汇凸显的类型特征和二语者的词汇学习特点为研究基点,进行跨学科的词汇教学和习得的实证研究,提炼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探明词汇教学法的适用条件,推动汉语二语教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并研制词汇教学系列微课,力图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二语教学研究机制和范式。
三、“基于语言资源建设的跨语言比较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强星娜副教授 1. 研究方向:(1)世界语言资源建设;(2)跨语言比较研究。 2. 发展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人类社会对语言文字的各种使用及其效益,是语言资源价值和可利用性的具体体现。北京语言大学素有“小联合国”美誉,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使用的语言多达200余种。“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样品, 具有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语言学上的认识价值”,对语言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 3. 建设目标:(1)建设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以《梨子的故事》电影默片作为调查素材。((2)中国境内语言及跨境语言的调查。 (3)平行语料库建设。(4)基于上述数据库之上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四、“新经济背景下产业协同发展与商业模式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王岚教授 1. 研究方向:服务供应链,企业商业模式、协作创新、区域经济 2. 发展特色:扎根于中国本土实践,结合前沿理论,聚焦产业和企业发展实际问题。 3. 建设目标:在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申请省部级课题;为区域行业发展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和决策建议 4. 创新点: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企业实践,聚焦理论前沿;探索供应链产业化条件下,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索微观层面企业如何通过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五、“面向汉语学习和传播的智能语言信息服务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于东副教授 平台依托于高精尖中心、信科院、汉语学院、汉研中心。团队成员兼跨文理,均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均在教学、科研一线。平台研究智能汉语学习和监测问题,分三个方向:(1)语义表示和推理是语言智能的关键问题,是平台的基础;(2)汉语学习智能问答系统是核心应用,开拓汉语学习的新模式;(3)汉语学习和传播的动态监测是数据服务,为行业发展提供导向。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