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 科研新闻 >> 内容
《语言科学》主编杨亦鸣教授做客“主编系列学术讲座”第7讲

发布日期:2021-05-27访问次数: 字号:[ ]


为有效提升我校师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科研处于2020年推出了“主编系列学术讲座”,为广大师生在论文写作和论文发表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术指导,迄今已经举办了7讲。

5月25日下午,“主编系列学术讲座”第7讲隆重开讲。《语言科学》主编杨亦鸣教授应邀作为主讲嘉宾,做了题为“语言的前世、今生、未来——语言学交叉研究的使命与突围”的讲座。本场讲座吸引了我校对语言学研究感兴趣的30余名师生前来聆听。讲座由语言科学院赵日新教授主持。

杨教授首先向听众们讲述了语言的今生,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类的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动物的思维与交际、动物思维和交际的本质、人类思维和交际的本质、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与联系等方面。接下来,杨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语言的前世,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的各种思维载体和交际手段就是人类语言的前世、古猿的产生、语言的前世如何演化为今生、人类的非语言本能交际等方面。在第三部分,杨教授与大家一起畅想了语言的未来,共同探索未来人类生存的新希望。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智人的过去、智人的未来、人类探索新的居住地、语言研究的未来等方面。

最后,杨教授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一个语言学研究很重要的问题,即语言学交叉研究的使命与突围。他首先说明了当前语言学研究的困境,那就是当前语言学通常研究的是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系统层面的问题,这样的研究相对单一,因此还要研究语言机能、语言技能,以及语言技能的延续,即人工智能。鉴于此,语言学研究的出路就是进行跨学科研究或交叉研究,只有结合脑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宇宙学等多学科内容,语言学研究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完成语言学交叉研究的使命(多学科交叉研究,让语言学回归到它原有的核心地位,这就是语言学交叉研究的使命)。接下来,杨教授分析了当前学界未广泛开展语言学交叉研究的原因。其一是认识不足。尚没有认识到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只看到语言的系统层面,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其二是研究难度大。研究语言作为大脑的思维载体,研究语言在人脑中的运转机制,这些问题都存在很大难度。此外,杨教授还进一步探析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脑科学研究、脑健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杨教授提出了语言学交叉研究突围的建议或方法。第一是加强语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生成语法理论的研究;第二是加强“分子-细胞-脑-行为”的多尺度、多层次语言神经机制研究;第三是开展基于“语言是思维载体”的人工智能研究。他以一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话结束了本场讲座:“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未来引领过去,过去规定未来。”

在提问环节,杨亦鸣教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就《语言科学》的杂志概况、稿件要求、投稿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杨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妙趣横生的例子,让大家在欢笑声中收获了知识。本场讲座对我校师生的科研水平提升和学术论文写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主讲人简介:

杨亦鸣,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曾任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语言科学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语言与神经认知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语言科学》主编等。主要学术兼职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神经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汉语史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先后在Brain(《脑》)、Cognition(《认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