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获得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我校获得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发布日期:2009-12-31 访问次数: 字号:[ ]


 
      日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了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评审结果,2009年度,共有25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12项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通过评审。我校对外汉语研究基地竞标的两个基地项目均获得立项。为江新教授主持的“不同环境、不同背景的汉语教师观念之研究”(项目号: 2009JJD740004)、张博教授主持的“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项目号:2009JJD740005)。
项目简介:
 
不同环境、不同背景的汉语教师观念之研究
      在制约海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传播)的“教师、教材和教法”这三大瓶颈问题(所谓“三教”难题)中,缺乏合格汉语教师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国内培养的汉语教师、国内编写的汉语教材之所以不能适应国外的汉语教学,主要是因为国内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能适应所在国家的教学。而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国际汉语教学的顺利发展。目前汉语教师具备什么样的观念?不同环境、不同背景的汉语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影响教师观念的因素有哪些?教师观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是否一致?教师良好的观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的制约因素是什么?教师观念能否通过教师培训课程改变?如何改变?迄今为止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很少,国内关于汉语教师观念系统的研究尚属空白,尤其是对海外环境下汉语教师的研究更是明显不足。因此,开展不同环境下汉语教师观念的研究是十分紧迫的。
      教师观念的研究属于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观念系统(teachers’ belief system)是指教师对学科及其教学的认识、态度、理论、观点。在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界,教师观念主要包括教师对于语言、教学、教师职业、学习、学习者、课堂等方面的认识。本课题拟从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国内外汉语教师观念系统及其影响因素、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的现状,了解教师的认知活动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师培训课程,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良好的观念,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汉语教学,从而推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而且,研究汉语教师观念系统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汉语作为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认知和思维特点,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教师认知的共性和特性,丰富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理论。
 
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在学习者各种类型的言语错误中,词汇错误是最严重的。尽管已有不少研究在词汇错误描写的基础上力求进行母语归因,但仍有不少理论问题悬而未决:1)如何确认某种词汇错误是来自母语词汇知识的负迁移,而不是来自目的语词汇知识的过度类推、教学失误或教材工具书的误导?2)母语的哪些词汇特征会影响目的语词汇学习?影响力的强弱如何?3)不同类型的母语,其各种词汇特征对目的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力是否同一?4)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L2词汇错误有无/有哪些共通之处?以往针对单一母语背景学习者L2词汇错误所做的研究无法解答这些问题。因此,本课题拟以L2学习者汉语词语混淆现象为切入口,利用中介语语料库和语言测试等方法全面测查英、日、韩、印尼、蒙等母语背景学习者汉语词语的混淆状况,分析易混淆词在分布上的共通性和特异性,由此探讨汉语词汇的类型特征、人类语言认知机制的共通性和学习者L1词汇知识对L2词汇学习的影响,为丰富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理论和词汇教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本课题坚持理论探讨与教学资源开发同步进行。研制具有可操作性的L2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及其混淆度认定标准,构建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的对比分析框架,确立易混淆词的辨析模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汉语词语混淆的现实编纂系列工具书——英/日/韩/印尼/蒙等母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实现理论研究成果即时向应用层面转化。以期促进外向型工具书国别/语别化转型,实现近义词辨析词典向易混淆词辨析词典转型,为不同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提供专用工具书,为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