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曹志耘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顺利结项
| ||||
| ||||
日前,我校曹志耘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汉语方言地图集(编号:06AaWY003)已通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鉴定,顺利结项。
“汉语方言地图集”课题参加人员共57人,来自国内外34所高校和研究单位。调查地点共930个,遍及全国(包括港澳台)各地,东南部地区达到一县一点。除了省会级城市和方言区代表点城市以外,其余地点均调查乡下方言。发音人基本上是1931-1945年之间出生的男性。调查条目使用课题组专门编写的《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手册》,该手册包括单字425个,词汇14类470条,语法65类110条,共计1005个条目。所有调查点一律赴当地进行调查,收集到100多万条第一手方言资料。在传统的书面记录之外,还采用数字录音方式录制全部调查项目的有声语料。所有调查材料经录入、校对后,建成全部930个调查点的“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再利用NFGIS的全国地图数据和ArcView9.1版绘图软件,建立“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在该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方言地图的绘制工作。根据调查结果,从全部调查条目中归纳出最有价值的510个地图条目,绘制成510幅方言特征分布地图,分为语音、词汇、语法3卷,其中语音卷205幅,词汇卷203幅,语法卷102幅。
其最终成果——《汉语方言地图集》(1套3卷)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极高评价。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发表6篇书评。评论者认为《汉语方言地图集》是世界上第一部在统一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的、全面反映20世纪汉语方言基本面貌的原创性语言特征地图集,是当代中国语言学的标志性成果。它不仅较为全面、科学地描写和展示了汉语方言中重要语言现象的共时差异和地理分布状况,并且为汉语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国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份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料,对于汉语语言教学、汉语方言信息处理以及语言侦破等方面也具有直接的作用,此外还可以有力地推动地理语言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