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共建项目“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首都留学生教育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 ||||
| ||||
2010年10月27日下午两点,由崔希亮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共建项目“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首都留学生教育研究”专家鉴定会在会议中心举行。专家组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李建平副主任、北京大学郭锐和李红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侯敏教授以及我校韩经太教授、李扬教授等组成,李建平为专家组组长。北京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车庆珍老师也参加了鉴定会。
项目总负责人崔希亮教授首先对项目总体执行情况进行了介绍,该项目从政策建议、专业建设、学术资源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共由五个子项目支撑,即“首都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汉语学院 陈忠)、“首都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研究(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人文学院 程娟、施家炜)、“首都外国留学生文本语料库(一期)”(汉考中心 张宝林)、“首都留学生汉语教育音像资料库建设(一期)”(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黄勤勇)、“首都平面媒体动态流通语料库建设”(平面媒体分中心 杨尔弘)。项目共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1篇,撰写调研报告2部,建设数据库3个、影音资源库1个,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1项,基本实现了课题设立之初的三个目的,即服务于国家和首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服务于国家和首都留学生教育理论和实践、服务于留学生教育的科学研究。
随后五个支撑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自项目的基本内容、创新点、成果及其转化情况、存在问题等。评审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各位负责人的汇报,认为该项目研究视野开阔,既有宏观的策略研究,又有微观的调查分析,内涵丰富,形成了系列成果群。项目研究水平较高,全面深入,研究成果也得到采纳,课题组成员还获得了诸多奖项,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良性结合,并对首都留学生教育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一致同意项目结项。
附:项目简介
子课题一:首都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从大量的留学生教学实践中调查抽取数据资料,在进行量化统计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首都留学生教育的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这种基于客观事实的系统性调研结果,为政府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现实基础。
子课题二:首都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研究(对外汉语本科专业),通过开展首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现状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成效与社会反馈的调查研究,对首都高校(包括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发展历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规范、质量评估与管理体系、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培养效果与社会反馈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深入分析首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估模式、管理模式与发展前景,类似调研在国内还未有先例,并建立起一整套的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战略与新形势的首都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对外汉语本科专业)。
子课题三:首都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文本语料库建设,该语料库可以反映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整个过程,研究者可以对学生的汉语习得情况进行各个阶段的横向断面考察,也可以对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纵向的全面研究。“基础标注+偏误标注”也是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新模式,从而避免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尴尬现象。该语料库还通过学生背景信息把非华人华裔学生与华人华裔学生分别开来,这是以往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未曾做到和注意到的。
子课题四:首都留学生汉语教学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一期),为教学活动提供仿真的语言环境,为外语认知和习得研究提供素材,十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子课题五:首都平面媒体动态流通语料库建设,从时空的角度通过大规模的动态流通语料库对首都的媒体语言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起首都地区报纸信息数据库,还从版次、栏目、主题等属性分析文本的分布,这些研究体现出了语言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视点,也是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