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张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顺利结项-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我校张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顺利结项

发布日期:2010-10-29 访问次数: 字号:[ ]


 
我校张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顺利结项
 
    日前,我校张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名量词演变研究”(批准号:06BYY037)已经过鉴定,顺利结项,鉴定等级为良好,证书号为20100870。
 
    课题基于“分类词是语言系统内名词的分类系统,数-分类词语言中分类词的基本功能是使名词个体化和给名词分类”的认识,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观察、描写、分析汉语名量词(汉语学界的个体名量词大体与类型学的“分类词”相当)的产生、发展历史,重在对汉语名量词系统演变的整体特点和趋势的把握。对汉语量词得到的一些新的认识:
    1)汉语分类词在产生和发展有如下特点:通用量词、功用量词较早成熟;用于人的专用量词和突出事物形状的量词相对较晚;汉语量词的使用首先是对无生名词特别是对人类制造生产的产品加以标识,如车或书籍,汉语量词的扩散从个别词开始,从宾语和谓语位置上开始的,从强调计数的语句、文体开始;形状量词的作用在魏晋南北朝以后凸显,唐以后块状量词产生,越来越多的名词都开始使用规则形状量词,新出现的形状量词也以规则形状量词为主,汉语形状量词的来源既有类型学的共性特征,又有自身特点。
    2)语言中量词范畴的出现和形成是突然的,反响型量词和个体量词同时出现在语言里,都是保证量词范畴得以实现的便利手段。这一结论有汉语史、当代藏缅语和侗台语语言事实以及儿童语言习得事实的支持。
    3)根据名词的语义类对名量搭配关系演变作分类考察,重点考察了抽象事物名词搭配量词的情况。初步描写了汉语名词分类的历史变化,对汉语量词的分类作用及其特点把握更准确。名量搭配上,汉语既反映了类型学的共性,也有自身特点。
    4)描写了汉语量词向非数量表达结构扩展的历史。重点考察了指示代词与量词结合、“个”的用法和结构发展及其与其他量词的关系。据此讨论了汉语量词功能在近代汉语时期有怎样的发展,量词“个”是否有取代其它量词的趋势,“个”是否词性发生变化,这些问题都是在汉语史上很有争议但又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