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张维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顺利结项
| ||||
| ||||
我校张维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顺利结项
日前,我校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张维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陕西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批准号:05JA740005)已通过教育部鉴定,顺利结项,结项证书编号:2010JXZ536。
本课题涉及语言地理学编号系统的标准、语言地理信息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个案研究等内容。课题首次就编制方言地理底图的原则、方言地理坐标编号系统的标准等两个重要问题做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探讨,不仅为方言地理底图和坐标编号的建立提出了明确的原则、标准及步骤,并对全国2000余县市做了统一地理编号,这将有助于今后汉语方言地理学在方言空间传播的方向、速度、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全面的展开。其次,课题通过反复研发和测试,初步完成了基于GIS的语言地理信息系统,并为课题负责人所参与的“语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再次,基于系统平台的测试和分析,课题还对陕西方言地理展开了共时与历时、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认为:关中地区地处平原,方言间的差别较小,陕北地区以沟壑丘陵为多,方言差别较大,陕南地区与关中地区之间横亘着秦岭山脉,陕南地区更是平原、盆地、山区交错,加之近古移民活动,方言面貌更为复杂。课题将历史政区沿革与方言差异形成、地缘接触与片内外方言过渡带的历史关系结合起来,对陕西方言(尤其是陕南方言)音韵结构进行离析,揭示其中的语言接触层次。最后,课题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对方言指示代词系统的地域差异展开深入研究。根据陕西某些方言指示代词词形或读音特殊的情况,运用历时音韵分析及语言地理学的方法,将陕西方言指示代词放在全国汉语方言(700个方言点)的指示代词系统中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追溯代词词形发展历程,从文化接触、历时演变、结构格局等方面分别探索了二分系统、三分系统古今演变竞争之关系,同时通过历史比较方法提出西北方言远指代词来自突厥语族的假设。
随着汉语方言调查的不断深入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普及,汉语方言地理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对建立基于GIS的语言地理学有着一定意义。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