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我校喜获10项教育部一般项目-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2010年度我校喜获10项教育部一般项目

发布日期:2010-11-30 访问次数: 字号:[ ]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的评审结果,我校喜获10项,其中,规划项目2项,为刘华平教授《深度核裁军形势下的最低核威慑与战略稳定》,徐娟教授《基于智能手机的情境汉语移动学习》;青年项目8项,为张林军副教授《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声调习得、训练及其神经机制》,张威副教授《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模型研究》,朱天曙副教授《清代书学文献叙录与研究》,陈默博士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韵律边界习得的实验和模拟研究》,董娜博士的《典籍翻译与经典重构--英译研究》,侯文华博士《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 化渊源研究》,胡俊博士《后现代政治化写作: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研究》,强星娜博士《汉语话题标记的类型及其语义地图研究》。
      本次申报我校共申报项目21项,10项获得立项资助,立项率为47.6%,是我校获得教育部一般项目最多的一年。与往年相比,受资助项目的负责人结构上更加合理,且趋于年轻化,反映了我校科学研究队伍的较强科研潜力。
 
项目简介:
刘华平教授:《深度核裁军形势下的最低核威慑与战略稳定》
      本课题将在密切跟踪与把握国际核裁军的新形势与发展趋势基础上,从中国核战略的发展演变及当前态势入手,分析核武器在中国国家安全和国防战略中的地位、中国核战略的本质特征,继而从中国视角就国际学术界对形成于冷战时期的最低核威慑(Minimum Nuclear Deterrence)与战略稳定性的关系的认识进行再评估,最后探索中国如何应对美俄深度核裁军所带来的国际核裁军新形势,积极参与并塑造新的战略稳定结构。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比较最低威慑与战略稳定性的不同解读;论证当代国际社会对最低威慑与战略稳定关系认识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对未来深度核裁军的影响;分析中国核战略的特点及中国如何应对多边核裁军的压力;研究如何切实加强国际战略稳定、特别是美中俄之间的战略稳定关系。
 
徐娟教授《基于智能手机的情境汉语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情境汉语移动学习的高效性、广泛性、交互性、共享性等学习特征使得学习者不再局限于电脑前,汉语学习趋于情境化、生活化。本课题将围绕在中国都市里的日常生活,以学习、生活、旅游所最常见的学校、饭店、医院、超市、银行、邮局、宾馆、理发店、礼品店、售票处等为场景,制作真实情境下的汉语交际多媒体课件,体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突出以情境感知为中心的移动技术运用,为学习者创建个性化的、身临其境的多媒体交互学习情境。汉语学习者只需将其下载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中,就能够“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从情境自然地过渡到语境,让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汉语语言技能,实现“随时、随地、随身”地学习汉语。
 
张威副教授《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模型研究》
      课题在国内首次尝试提出同声传译中工作记忆的运作模型,力图展示同传记忆系统中信息接收、分解、存储、加工、监控、输出、反馈等一系列运作过程,揭示工作记忆与同传操作和效果之间相互关系。
首先,实证数据与相关结论不仅为认识口译认知加工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构建反映工作记忆资源在同传语境下的运作模式,而且对了解语言信息心理加工过程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利于深入认识记忆资源在特殊加工环境下的具体作用及发展变化情况。
其次,本项研究有利于明确记忆能力在口译技能训练的地位与作用,即认知记忆素质与其他口译专项技能并重,且以语言技能、口译策略意识、口译交际意识为重点。同时也有助于完善口译教学组织,提高口译训练质量,即在初级阶段,以信息识辨与保持为重点,强化记忆容量的训练;在高级阶段,以信息结构分析为重点,强调记忆分配能力的改善。
 
朱天曙副教授《清代书学文献叙录与研究》
      此课题是继近代余绍宋(1882~1949)先生所作《书画书录解题》之后关于书学文献研究的断代性专题研究课题。清代书法著作十分丰富和庞杂,课题将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清代初、中、晚三期现存书法史传、书论、著录、题跋、杂录等典籍的作者、资料来源、版本、卷数、分类情况、各类内容、编写体例以及相关的文献学成果作全面的叙录和研究;对史传、书论、著录、题跋、杂录原典所涉及到的重要学术观念作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对清代书学著作进行目录的编制;对失传著作的著录进行整理和编目。课题将首次向学术界提供清代书学的全面著作整理和叙录情况,为学术界提供一批可资利用的清代书学研究的考据成果,并为书法研究者提供研究清代书法和中国书法史的一部带有工具书性质的目录学著作。
 
陈默博士《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韵律边界习得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本课题是以行为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为辅、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汉语韵律边界习得过程与习得机制的实验和模拟研究。研究问题不仅涉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二语习得研究,而且涉及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
      本研究针对汉语习得的难点和重点,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课题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探讨汉语韵律边界的习得过程,将为二语习得机制研究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本研究也是面向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的应用研究:通过对韵律教学方法学习效应的考察,为解决韵律习得难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董娜博士《典籍翻译与经典重构--《道德经》英译研究》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源头活水,《道德经》、《论语》《庄子》等可以说是人们所不能忽视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是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体,其中儒、道两家不但是纯粹的中国本土文化,而且也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两派思想。自80年代中后期,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而且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道家哲学对西方人有着更深的吸引力。由此,本课题将选取道家思想的代表作《道德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道德经》文本英译的描述性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和接受情况,并从中观察店籍英译的某些共同特点和现象,以及中国典籍翻译在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侯文华博士的《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研究》
      课题拟对先秦诸子散文作文体探源、文体功能及文体演变研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郭店简、上博简等相关出土文献。课题首先以文体形态和文体功能的不同对先秦诸子散文文体进行大致分类,即先秦“语”体、“箴”体、问对体、传释体、寓言体、“小说”等;然后具体考察各种文体诞生时具体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文献创造者的社会职责、文化身份和行为方式,探究文献的形成过程、传播接受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状况。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文化的周密考证,追溯各种文体生成的文化渊源,揭示其所承担的文体功能及其所含有的文学意蕴,进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描述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重新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文体特征,解释其不同话语表达方式的文化根源。
 
胡俊博士《后现代政治化写作: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研究》
      课题拟对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作品中体现的后现代政治化写作特点进行研究,这些作家分别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美国印地安女作家莱斯利·马蒙·希尔克、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格洛丽亚·安扎杜尔以及日裔美国女作家山下凯伦。一方面她们具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作品关注自己所属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方向是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她们的作品又有着强烈的后现代写作风格,如杂糅、拼贴、戏讽、片断化、含糊、文字游戏等。对于这种张力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引起人们对于当代美国少数族裔作品复杂性的关注,因为它们既撕下了后现代作品被贴上的无深度的标签,也剥掉了传统的政治化写作严肃的面具,形式方面的游戏反映的是意义层面的去中心化,对于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而言,则是对多重中心主义,如白人中心主义、白人文化中心主义以及男性中心主义等的反叛和颠覆。
 
强星娜博士《汉语话题标记的类型及其语义地图研究》
      本课题基于汉语话题标记“个案分析细致深入、整体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现状,拟采用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利用现有个案研究的丰富成果,梳理出汉语话题标记的类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勾勒出有关话题标记功能的一系列“语义地图”。从研究对象看,课题将以汉语各方言为考察主体,同时兼顾与汉语有密切接触、发生关系的汉藏语系中的其他民族语言,并参考已经有相当深入研究的日语、韩语话题标记的成果。本课题借助这种跨语言/方言的研究,可更容易发现在单一语言/方言中难以发现的深层次规律。希望通过对汉语各方言话题标记体系的系统研究,可以得出具有类型学意义的概括,进而将汉语话题标记系统纳入世界语言的变异范围之内。
 
张林军副教授《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声调习得、训练及其神经机制》
      声调是汉语点的语音特征之一,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语音习得的难点。目前,探讨声调习得规律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声调习得的研究则更少。本课题希望以学习者的声调知觉为切入点,在深入揭示学习者母语语音系统对声调知觉特别是范畴化知觉影响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知觉训练的方法提高学习者声调知觉能力以及改善声调发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关的训练程序,从而更快、更有效地促进留学生的声调习得。近十年来,利用脑电记录(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神经影像技术探讨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规律已经成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本课题在开展行为研究的同时也将进行脑电和脑成像方面的研究,这既可以检验训练的效果,也可以大大加深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声调习得规律和本质的认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