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召开全处“十一五”科研管理工作总结会
| ||||
| ||||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通知”精神,编制好我校“十二五”科研规划纲要,科研处在多次调研、梳理和研讨的基础上,完成了我校“十一五”科研发展报告。2011年1月14日科研处召开全处管理工作总结会,项目管理岗、成果管理岗、信息管理岗分别介绍了“十一五”期间科研管理工作,并对我校过去五年科研发展情况做了总结。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科研取得重要发展的五年,从项目数量到成果产出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 大力拓展科研投入渠道,着力提升项目数量质量。“十一五”期间,学校批准校级项目147项,立项数比“十五”期间增加71项。经过校级项目的“孵化”研究,我校“十一五”期间共获得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160项,项目类别达到30种,立项总数比“十五”期间增加了85项,其中纵向项目增加33项,横向项目增加52项。科研动态管理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十一五”期间,顺利结项的项目有136项(其中纵横项项目47项,校级项目89项),顺利中检的项目有223项(其中纵横项项目105项,校级项目118项)。
2. 努力搭建学术研究平台,着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搭建学术创新平台,汇聚创新团队是提升科研实力的机制保障。学校十分重视研究平台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成立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汉办基地1个(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北京市语委研究中心1个(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跨境合作研究中心1个(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平台在所属各学科都汇集了一大批研究人才,学术创新团队初步形成。
3. 广泛开展高端学术活动,着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直接对话学术大师”是学校倡导学术活动走高端路线的体现,为此各学科积极承办大型高端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其中尤以第八届生成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在我校的举办引人注目。同时我校学者也积极“走出去”,在国际一些著名的学术论坛上演讲交流,扩大了我校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我校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共59次,邀请533名专家来校讲学,共有213名我校专家受邀赴外讲学。
4. 积极实施学术“走出去”战略,着力加强国际学术合作。积极开展与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是提升学校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我校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学校同荷兰蒂尔堡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日本金泽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都建立了实质的科研合作,其中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在儿童语言方面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成果在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展出,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的合作研究项目获得欧盟评审立项,这是欧盟研究项目第一次允许有非欧盟成员国机构参加。
5. 积极打造标志性成果,着力提高学校学术影响力。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是我校“十一五”期间科研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我校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2293项。其中,学术专著97部,编著或教材257部,工具书或参考书21部,译著(文)70部(篇),论文1840篇(其中1392篇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音像或软件7项,古籍整理著作1部,研究或咨询报告20篇,取得专利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其中包括:有重大理论创新和学术原创的成果,如《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汉语方言地图集》等;有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的成果,如《联合国框架下的中美关系》等;有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如《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等。获奖类别多、中青年学者生力军作用凸现,50岁以下获奖学者占到65%。另外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亲自为我校获得一等奖的教授颁发证书,其颁奖照片由全国各主要媒体刊发,提升了我校在学术界的影响。
6. 不断创新科研管理,着力培育科研增长点。积极探索科研二级管理,推进自主学术交流,“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投入院系学术交流经费299万元,各院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学术活动,对学校科研活动形成了有益补充;实施科研成果奖励,促进成果质量提升,“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投入科研奖励经费101万元,1376项成果获得奖励;资助学术著作出版,展示学校学术水平,“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资助出版学术著作32部,其中有2部著作获得省部级奖项;开设系列品牌讲座,服务广大师生,“十一五”期间开设相关系列品牌15个,举办讲座532场,惠及广大师生。
7. 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外部科研环境。“十一五”期间我校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项目二级管理单位、“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还同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合作推进“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工作的开展,此外还将学术带头人推荐进入各级学术评价共同体,这些都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同时还参与了教育部《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编制工作、《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二五”科研规划工作文件的研讨活动,提升了学校的学术管理影响力,进而使学校外部科研环境更加优化。
在总结会上,大家还对“十二五”期间我校科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对“十二五”科研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如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