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创新求质量 强化管理谋发展-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立足创新求质量 强化管理谋发展

发布日期:2011-04-12 访问次数: 字号:[ ]


立足创新求质量   强化管理谋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十一五”科研发展回顾

北京语言大学 科研处

“十一五”是北京语言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期,是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战略转变的实践期。五年来,学校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战略谋划,扎实推进,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教育报》2009年刊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在2007年—2009年整体绩效评价得分中,我校在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序中位居第七,在北京地区部属高校名列第四。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我校语言学在“2010年我国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力统计”中发表论文数排名第2,论文被引次数排名第5

一、搭建平台,构筑高地

搭建学术创新平台,汇聚创新团队是提升科研实力的机制保障。学校十分重视研究平台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成立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汉办基地1个(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北京市语委研究中心1个(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跨境合作研究中心1个(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另外,学校新增非实体研究机构25个。这些研究平台凝练学术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术高地,产生出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信息化建设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强化基础,注重应用

科研项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和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学校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强化项目顶层设计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校内研究项目发展成为由博士启动项目、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团队项目、规划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等构成的适合不同研究水平、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研究方式的项目资助体系,呈现出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特点。

“十一五”期间,学校批准校级项目168项,立项数比“十五”期间增加92项。经过校级项目的“孵化”研究,我校“十一五”期间共获得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178项,项目类别达到30种,立项总数比“十五”期间增加了103项,其中纵向项目增加47项,横向项目增加56项。由此可见,我校教科研人员主动开展科研的意识有所增强,积极参与各类项目申报的可喜局面已经形成。

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完善项目评审,实行了匿名评审、同行评审、评审回避、评审专家信誉保证、评审结果公示和信息反馈等多项制度,避免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影响,按照出成果、出人才的要求,制定或修订项目管理办法、成果鉴定和结项办法等管理文件,加强和改进项目管理;从项目开题、中期检查、成果鉴定等各环节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强化科研经费预算和决算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经费使用效益提高。

三、提升质量,打造精品

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是我校“十一五”期间科研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我校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2432项。其中,学术专著104部,编著或教材235部,工具书或参考书20部,译著(文)66部(篇),论文1970篇(其中895篇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音像或软件7项,古籍整理著作1部,研究或咨询报告27篇,取得专利1项,成果成为国家规范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

序号

成果类型

获得时间

数量

1.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6

1

2.          

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2006

2

3.          

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2007

1

4.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8

2

5.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8

1

6.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

2008

2

7.          

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2009

1

8.        

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09

2

9.          

2009年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

2009

1

10.     

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0

1

11.     

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0

3

12.     

国家语言文字规范

2010

1

13.      

专利

2010

1

获奖成果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有原创性的重大学术成果,如《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汉语方言地图集》等;(二)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果,如《联合国框架下的中美关系》等;(三)有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如《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等;(四)获奖类别多、中青年学者生力军作用凸现,50岁以下获奖学者占到65%

另外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亲自为我校获得一等奖的教授颁发证书,其颁奖照片由全国各主要媒体刊发,提升了我校在学术界的影响。

还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和《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应用解读本)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规范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北京语言大学负责起草,由我校教授领衔的多位专家承担研制工作。该规范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101019发布,于201121日起实施。

四、紧跟前沿,对话大师

“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直接对话学术大师”是学校倡导学术活动走高端路线的体现,为此各学科积极承办大型高端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十一五”期间我校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共59次,邀请533名专家来校讲学,共有213名我校专家受邀赴外讲学。

其中尤以第八届生成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校主办,邀请到乔姆斯基作主题演讲,其是美国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100名公共知识分子评选中排名第一的学者,也是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20世纪全世界前10位最伟大科学家中目前唯一在世者,此前乔姆斯基教授不仅没来过中国,甚至没到过亚洲,此次访华之旅被认为是继罗素和杜威访问中国之后最重量级的世界著名学者的访问和演讲活动),汉语拼音教学国际研讨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基础教育二司及孔子学院总部主办,我校承办,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且是《汉语拼音方案》发布50年后首次召开的教学国际研讨会),第七届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我校主办,全国语言学界最高层次讲习班,并列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我校承办,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年会,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2009年两岸四地‘《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学术研讨会”(我校主办,两岸四地群贤共同宣扬以《春秋》三传为代表的经学文化本身所倡导的和谐、爱国、修身、明德等价值理念),“第16届中译法研讨会”(中国翻译协会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主办、我校承办,共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词汇的外文表达方式)在我校的举办引人注目。

五、交流合作,面向国际

积极开展与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是提升学校科研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学校有160人赴海外学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研修,哈佛、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多次响起了我校科研人员的声音。

同时,切实的国际学术合作也是走在学术前沿的保障。“十一五”期间学校同荷兰蒂尔堡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金泽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都建立了实质的科研合作,其中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在儿童语言方面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成果在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展出,与荷兰蒂尔堡大学巴比伦多文化社会研究中心签订协议,就全球化世界背景下的中国当代社会语言文化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就“面向蒙古学生的汉语教学”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化研究所就多元文化视野下如何进行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开展合作项目,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的合作研究项目获得欧盟评审立项,这是欧盟研究项目第一次允许有非欧盟成员国机构参加。

六、管理机制,突显创新

“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探索创新科研管理工作,培育科研增长点。(一)推动科研二级管理,推进自主学术交流,学校共投入院系学术交流经费299万元,各院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学术活动,对学校科研活动形成了有益补充;(二)实施科研成果奖励,促进成果质量提升,学校共投入科研奖励经费101万元,1322项成果获得奖励;(三)资助学术著作出版,展示学校学术水平,学校共资助出版学术著作32部,其中有2部著作获得省部级奖项;(四)开设系列品牌讲座,服务广大师生,学校共开设相关系列品牌15个,举办讲座532场,惠及广大师生。

“十一五”期间我校陆续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项目二级管理单位、“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还同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推进“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工作的开展,此外还将学术带头人推荐进入各级学术评价共同体,共有265人次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的评审和结项鉴定等这些都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立足创新谋发展,提高质量引风尚;经时济世写华章,继往开来慨而慷。总的来说,十一五期间,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工作实现了较大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学校科研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坚信,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对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进一步高度重视,必将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新动力,为学校科研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我校科研事业一定会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