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应邀来我校作讲座(三)
| ||||
| ||||
1月10日下午,应人文学院、科研处邀请,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来我校作次题为《汉语声调的起源》的报告。此次报告是“上古音研究”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三讲。 声调目前虽然是汉语及其多数亲属语言的重要特征,但并非原生特征。汉藏语比较研究表明声调是后起的,缅甸语、泰语、越南语都有一个从韵尾到声调的转化过程,郑张尚芳先生据此推论汉语最初也应一样没有声调,只是音节分舒促。 目前关于声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从汉语方言看,在音系层面上,四声后来的分化跟韵尾舒促、元音长短、声母清浊都有联系。郑张尚芳先生指出,声调由韵尾转化而来的观点最合于理据。法国语言学家奥德里古根据越南语最完整地提出了声调起于韵尾转化说,郑张尚芳先生同意这一观点,依据汉语史上音韵变化所反映的和汉语方言中发现的大量事实,以及民族语言材料、域外对音材料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并得出结论:汉语中声调由韵尾转化而来,去声来自-s/-h,上声来自-q/-?,入声来自-b、-d、-g、-G。它们与响音收尾的平声共同组成了四声系统。相对于平声,后三种称为仄声,这就是诗歌重视的平仄系统。 本场报告由我校科研处张维佳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三十多名师生聆听了郑张尚芳先生的精彩报告。通过这次报告,我们认识到汉语方言中利用声调来作动词时态、名词指小、形容词强调式变化的事实很丰富,这些都是古声调及其始源的韵尾带有语法功能的传承、反映,搜集这类现象有利于我们对声调发展史的认识。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