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喜获四项-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喜获四项

发布日期:2008-06-23 访问次数: 字号:[ ]


 
 
    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四个项目获准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崔希亮教授《外国学生汉语书面语习得与认知研究》;一般项目3项,分别是:王建勤教授《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声调范畴习得模拟研究》,陈前瑞研究员《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广义体貌标记语法化研究》,周阅教授《近代以降日本的中国戏曲小说研究》。
    2008年是我校历史上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多的一年,全校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立项率为14.8%,远远超过8.6%的全国平均水平。
 
项目简介:
1.崔希亮教授《外国学生汉语书面语习得与认知研究》
    该课题研究主要分两个部分:语料库研究和实验研究。
语料库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内容:(1)L2学习者书面语语言学特征比较研究;(2)L2学习者书面语修辞学特征比较研究。研究将主要采用Hinkel(2002)提出的语言学和篇章修辞学特征体系,并结合汉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前期研究的成果,做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形成约25项语言学特征和20项篇章修辞学特征,作为最终的比较分析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依托该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成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该课题组以往研究积累的留学生的中介语语料库以及将要建成的汉语母语者作文语料库三个语料库开展研究。语料库建成后,将根据建立好的指标体系对语料库进行数据提取,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这将会有助于发现L2学习者汉语书面语的普遍特征,以及和母语者的主要差异所在。
    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三项内容:(1)不同母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写作过程的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学习者认知特征与其书面语习得的关系研究;(3)影响L2学习者书面语评价的语言学特征研究。
开展汉语书面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利于构建完整的汉语习得理论,而且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该课题研究外国留学生汉语书面语的习得过程,揭示影响书面语习得的因素,了解他们在学习汉语书面语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和特殊问题、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育实践意义。
 
2.王建勤教授《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声调范畴习得模拟研究》
    该课题涉及语言习得与认知理论。近些年来,在联结主义理论框架下,“浮现主义”(energentism)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理论前沿。本课题以该为理论基础探讨汉语声调范畴的浮现过程,对揭示人脑语言习得的普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拟构建的模型将“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与“自适应谐振网络”(ART2)结合在一起,以实现模拟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声调范畴习得的动态过程。不仅可以解决自组织网络记忆遗忘的缺陷,而且可以弥补自适应谐振网络拓扑保持功能的弱点。
    该研究以行为实验为参照,采取实证研究与模拟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观察和研究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的动态过程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研究手段,且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的应用研究。研究结论将为解决第二语言学习者声调习得难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3.陈前瑞研究员《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广义体貌标记语法化研究》
    该课题在语言类型学的视野下研究汉语广义体貌标记的语法化。该课题的研究对象除了典型的体貌标记之外,还包括部分动相补语、时间副词以及由体貌标记发展而来的情态或传信标记。该课题一方面要对汉语不同时期的体貌标记“了、着、过、也、来、去”等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对汉语史及汉语方言中出现的体貌标记的词汇源头与语法化路径加以汇聚分类,从中概括汉语体貌标记语法化的个性与共性,从而丰富类型学中的相关成果。
 
4.周阅教授《近代以降日本的中国戏曲小说研究》
    该课题的研究属于“国际中国学”(Sinology,一译“国际汉学”)学科中的日本中国学。课题以盐谷温、伊藤漱平等近现代日本中国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关于元曲等中国戏曲、《红楼梦》等中国小说的研究成果进行解析、归纳和总结,探讨他们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认识、评价以及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接纳态度,并探寻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批评方法对于中国自身的文学及文学批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进一步从日本的中国戏曲小说研究等侧面挖掘中日之间的文学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途径和形态,分析特定历史时期日本人的中国观。本课题将采取原典实证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收集并扎实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客观、真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