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科研工作主题报告会隆重召开
| ||||
| ||||
为了更好的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开展哲学社会研究工作,加强我校的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学校科研取得长足发展打下基础,我校于2008年6月27日举办了2008年科研工作主题报告会。特邀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教授做了主题报告,崔希亮校长,韩经太副校长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全校所有正高职称教科研人员、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听取了报告。 在主题报告会上,张东刚副司长作了题为《以改革创新精神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报告。他介绍了当前中国高校哲学科学发展新起点的一些相关背景情况。指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两个新的发展战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去年年底的高教会上,陈至立同志提出,以质量为核心,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迈进。这三个命题也是三个战略、三个方向,内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核心主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产生创新型的成果。 当前,我们要打造高等教育强校,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要求,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并发展高校自己的研究强项;就是要突出科研创新,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基础上,瞄准国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需求,将个人兴趣和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展开创新性的研究。 张东刚副司长尤其强调创新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高校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面对新时代的要求,要认真思考“建议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观”和“按照这个发展观怎样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问题。要创一流的学科、做一流的研究、培养一流的人才、建一流的大学,要形成一套较为规范完善的科研项目支持体系。针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绩,他指出:北语是一个特色型的大学,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语言类大学有不可替代性。北语不仅在汉语国际推广、跨文化研究与传播等很多方面研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张副司长在报告中也提出了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低水平重复和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比较严重,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派尚未形成,国际交流、成果转换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等。 最后,张副司长指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强化“五个意识”:(1)强化发展意识;(2)强化创新意识;(3)强化质量意识;(4)强化服务意识;(5)强化团队意识。 在主题报告会前,崔希亮校长代表学校对本次报告会的举行致辞,并发表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讲话。他指出:北语是一个有特色的高校,在科研工作中应该抓住特色,围绕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来开展科研工作。研究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汉语国际传播和孔子学院建设研究;(2)加强对中外文化接触和交流的研究。(3)加强传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4)加强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研究;(5)加强首都地区留学生博雅教育研究。为实施国家重大语言战略做出我校独特的贡献。在科研操作层面上,崔校长提出科研工作“十要”原则,希望在繁荣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中构建自己的传统。 韩经太副校长也作了《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科研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的报告。他首先对2007年学校科研工作进行了回顾。指出: 2007年我校科研成绩主要表现在:课题项目开展顺利,纵向经费有所提高;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学术影响力有所提高;大力推进激励政策,成果质量有所提高;搭建科研管理平台,科研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加强与各级管理部门沟通,科研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他还介绍了我校2008年科研发展的基本思路,即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国家民族的重大需求,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指导,在校党委和校委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科研工作。他对具体工作举措也进行了说明。 韩副校长还对张东刚副司长和崔希亮校长的两个报告提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强调将我校科研要与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的创新性。 本次主题报告会,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与会者深受启发,对推动我校科研工作意义重大。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