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获得3项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
| ||||
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3个项目获准立项。其中一般项目2项,分别是:高立群教授《汉语和英语儿童对语义逻辑习得的对比研究》,张华博士《当代神学的人类学视角及基督宗教多元主义研究》;青年项目1项,魏兆慧博士《两汉语法比较研究》。
项目简介:
1.高立群教授《汉语和英语儿童对语义逻辑习得的对比研究》
课题主要从语言类型的角度出发,采用先进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考察汉语和英语母语儿童的逻辑语义理解和获得。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1)MEG实验将利用MEG技术考察英汉儿童如何理解量化词和负极性项目,以及对于核准负极性项目的条件是否敏感;(2)语音实验主要考察汉语儿童是否能够利用声调区分陈述句和疑问句;(3)疑问结构实验主要考察汉语儿童如何理解疑问词“什么”和“谁”,以及他们和“都”、“也”的关系;(4)逻辑结构实验主要考察汉英儿童如何理解析取逻辑词、全称量化词、负极性项目三者的关系,以及他们和条件句前件和后件的关系。
该项目将采用当前最先进的认知神经科学的MEG研究技术和其他认知实验技术,研究早期儿童在语义逻辑加工的情况,并期望通过不同类型语言儿童的对比,进一步了解逻辑普遍性对人类语言的贡献。该项目拥有一支由中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的研究者组成的国际化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员的研究领域分布在语言学、神经科学和哲学逻辑等多个方面。这种多学科的国际型研究团队对于培养国内的青年学者,提高国内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张华博士《当代神学的人类学视角及基督宗教多元主义研究》
尽管人类学是一个早已有之的概念,在西方早期的神学研究中亦有少量借鉴和应用,但是,真正以现代宗教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基督宗教的一系列观念和问题,还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以后。一方面,人类学从古典人类学迈向了现代人类学,研究方法上的自我界定和合法化以及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研究的特性得到充分完善;另一方面,神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方面的扩大,也促使其进行面向人生的转向。
宗教人类学研究的是广义的宗教, 即所有的信仰形式。于是,西方基督宗教神学家基于自己的信仰立场对待其他宗教的多元主义观念也就与宗教人类学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基督宗教多元主义观念不仅涉及基督宗教自身多元主义的现象和理论,同时也涉及基督宗教对他种文化传统或宗教的态度。正是由于人类学视角与基督宗教神学的内在联系,神学家们对多元主义问题都倾注了大量精力予以思考和论述。
本课题将围绕人类学的视角与当代神学的必然关系、对当代神学的重要影响、如何从这一视角看待多元主义问题等展开研究,同时尝试从一种非西方文化视角、把当代神学的人类学思路和对多元主义问题的讨论作为一个整体性思想序列来进行研究,从而希望克服某些西方学者由于过分受到自身信仰背景和文化传统因素的干扰而容易偏执其一的弊病,并把握西方精神文化在当代神学中体现出的一定意义上的新方向。
3.魏兆惠博士《两汉语法比较研究》
西汉和东汉常并提,合称“两汉”,共历时426年。语言学界对于它们在汉语史上的归属,历来争议不断。有人认为两者同属上古(上古指3世纪以前),有人认为两者分属上古和中古(上古指1世纪以前),有人认为西汉为上古,东汉为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期(上古指2世纪以前,中古指3世纪之后)。两汉时期历史文献丰富,包括,同时材料比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东汉碑刻等;后时材料比如经传类(如《韩诗外传》)、小学类(如《淮南子》高诱注)、史书类(如《史记》、《汉书》)、汉代诸子类(如《新语》《论衡》等)、方技类(如《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兵书农书类(如《泛胜之书》等);宗教类如道教文献《太平经》,东汉佛经译文等。本课题在大量考察各类语料的基础上,对西汉与东汉的词语附加、量词、动趋式、否定句的代宾前置、被动句等五个专题进行比较研究。既将“两汉”语法既作为一个整体观照对象,又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期来研究,既将二者互相比照,也就二者在整个语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展开讨论,以期解决对于两汉语法地位的争端,从语法史的角度确定它们的历史归属。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