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国”第十二讲——颜真卿书风与董其昌
| ||||
| ||||
2020年9月25日下午,时隔大半年,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的“书法中国”系列讲座在我校逸夫教学楼第一会议室恢复开讲,讲座由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天曙教授主讲,副院长田琳博士主持。北京语言大学书法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专业任课老师以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因目前学校尚未完全开放,所以此次讲座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许多同学通过“腾讯会议”也参与到了此次讲座中。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颜真卿书风与董其昌”,朱天曙教授以“流派书法史的传承是中国书法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开头,引出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大派系领头人——王羲之和颜真卿,并指出后人学书基本上都师法于二人。朱天曙教授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董其昌与颜真卿书风的关系:一、董其昌的师颜观;二、董其昌是如何学习颜真卿的;三、传世有哪些作品;四、董其昌学颜真卿书风给我们的启示。 讲座过程中,朱天曙教授展示了很多颜真卿的传世作品,如《祭侄文稿》(台北故宫博物馆藏)、《争座位稿》(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等,同时还有许多董其昌临摹学习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如《董其昌临麻姑仙坛记》(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临争座位帖册》(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并逐一向同学们做出解读。 朱天曙教授从董其昌的学“颜”过程总结出三点启示:1、超越形似,发挥本色;2、大小结合,笔法贯通;3、临创相益,贯通书史。朱天曙教授认为董其昌成功解决了师法“颜”和师法“王”的贯通问题。他强调今人学习颜真卿,要学习和运用董其昌全面的书法史观,正确看待颜真卿书风的艺术价值,正确理解“颜楷”和“颜行”在笔法上的价值,有机地和晋人打通,重视他们之间的连贯性,吸收“颜字”中特有的雄健之气,有益地补充二王一路因萧散流美而易产生的媚弱和甜俗。讲座最后,朱天曙教授向现场的同学开放了两个问题并进行解答,同时还解答了线上同学提出的困惑。 “书法中国”国际传播系列讲座开办以来,先后邀请了崔希亮、丛文俊、黄惇、黄天树、李刚田、王小盾、黄德宽等著名专家学者来讲学,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中国书法国际传播》集刊还开设专栏,发表专家们讲座的实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