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喜获10项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北语喜获10项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发布日期:2018-06-25 访问次数: 字号:[ ]


    近日,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申报34项,中标10项,平均立项率为29.4%,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平均立项率(15.2%)高14.2个百分点。

    在此次中标的项目中,5项语言学学科,1项中国文学学科,1项外国文学学科,1项新闻学学科,1项国际问题研究,1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中标项目中含一般项目8项,为郭鹏教授的“《伊川击壤集》校笺”、李学萍博士的“道家思想对厄苏拉·勒奎恩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解焱陆副教授的“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语音量子理论研究”、赵琪凤副教授的“基于口语测试语料挖掘的汉语习得与测试研究”、徐式婧博士的“类型学视角下汉语条件句历时演变的动因与机制研究”、玄玥副教授的“动词基本语义特征——过程范畴、完结范畴的类型学研究”、朱宏一副研究员的“基于大规模语言调查的普通话轻声词规范和轻声词认知机制研究”和张海华博士的“后真相语境下西方媒体事实核查机制研究”。中标项目中含青年项目2项,为王晓文副教授的“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大国海上战略互动及对中国周边海洋安全的影响研究”和张丽副研究馆员的“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理论、模式与保障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文科类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连续三年组织召开了全校范围内的纵向项目申报动员会和预评审活动。在学校和全校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标率大幅提高。在保持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的情况下,中标项目涉及的学科也较之前更加丰富。

项目简介:

1.郭鹏教授的“《伊川击壤集》校笺”

本项目是对宋代理学家邵雍二十卷诗集《伊川击壤集》的校勘和笺注,主要内容是在充分掌握现存南宋至明初刊刻的《伊川击壤集》重要版本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其编辑与刊刻情况,明确其版本源流和传播情况;深入到不同刊本的文本内部进行具体比照和系统观照,妥当确定校勘所用的底本、校本及参校本;参照史传、笔记、文集、地志等文献中的相关材料,并借鉴中外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对《伊川击壤集》诗歌文本涉及的背景、人物、典故、思想等难解之处进行笺注,最终形成集部研究意义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整理本,供文史研究者所依据。课题成果将有助于了解古人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普及优秀文学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李学萍博士的“道家思想对厄苏拉·勒奎恩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

本课题通过对美国当代作家厄苏拉·勒奎恩的英译《老子》、奇幻作品《地海传奇三部曲》以及“海恩”系列的《黑暗的左手》《一无所有》《世界的词语是森林》等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生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跨文化对话为研究方法,揭示道家思想对勒奎恩文学创作的影响,呈现道家思想与作品主题相互作用的具体样态,从而探讨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力图服务于中国文化自信建设。

3.解焱陆副教授的“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语音量子理论研究”

针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二元偏误问题,本课题拟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语料库,并对其进行区别特征的预标注,再根据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背景,选择易错发音对立对,合成连续统语音,根据听辨分析,判断和研究二语学习者的感知模式,探寻解决易错发音的方法。本课题将二语习得中音位对立体的偏误问题转换为语音的量子特性问题。提出了使用感知线索和特征路标来分析发音偏误,以及使用感知区别特征训练学习者自我纠正发音对立体偏误的方法,有助于研究发音偏误产生的要点所在。

4.赵琪凤副教授的“基于口语测试语料挖掘的汉语习得与测试研究”

随着语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言测试和习得研究都开始利用语料库语言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这类鼓励收集语言文本,倡导语料库语言学与语言测试之间的跨学科交流的学术活动,开辟了语言测试与习得研究的新领域。近几年,国内偶见基于作文(书面语)语料库挖掘的语言测试研究方面的综述性文献,然而,由于口语语料的搜集和转录难度较大,口语语料库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习得与测试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本项目的研究重点为借助研究团队的跨学科优势,对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积累的数万人次的考生口语实测录音数据进行整理和挖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和证据,并基于建立的口语测试语料库,实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多视角研究,以期提高汉语口语习得与测试研究的有效性。

5.徐式婧博士的“类型学视角下汉语条件句历时演变的动因与机制研究”

本课题在构式化理论的指导下,从类型学和跨语言研究视角对汉语条件句在上古、中古、近代、民国和现代汉语等历史阶段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详尽考察,考察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为汉语条件句句法结构的历时演变规律,其二为汉语条件句关联标记的历代兴替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其三为条件标记与句法结构在历时发展中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拟对汉语条件句历时演变的五大动因和五项重要机制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和深入讨论。最后,对汉语条件句的语序特征、条件标记的位置、条件标记的数量变化、形态句法语义演变、条件句历时演变的连续统、条件句句法结构演变模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类型学考察。

6.副教授的“动词基本语义特征——过程范畴、完结范畴的类型学研究”

本课题致力于从多种语言的新材料出发,以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更深层次地考察动词的两个基本特征“过程性”和“完结性”在不同语言中的编码方式,寻找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差异的规律。本课题建立并丰富语言类型学中动词的“过程”范畴和“完结”范畴的研究,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从外部为主到关注内部结构,注重动词的内部结构的语言共性和类型参数。

本课题还提出动词突显语义范畴,考察动词两种语义特征在不同的语言中所突显的语义范畴,对认识不同语言中动词的语法表现形式进行符合语言共性和类型差异的动词内部结构解释;如汉语的突显语义范畴是完结范畴,可以系统地解释汉语句法特点。

7.朱宏一副研究员的“基于大规模语言调查的普通话轻声词规范和轻声词认知机制研究”

普通话中,到底哪些词读轻声?《现代汉语词典》《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和高校现代汉语课教材等各权威文献轻声词的范围上有很大的出入。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语言调查。

本课题首次用大规模语言调查的方法(调查500个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研究普通话轻声词的最新动态,在此基础上确立普通话必读轻声词,同时研究、探讨普通话轻声词的认知机制、发展趋势等,并建立信息数据库。

本课题的研究对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汉语水平测试(HSK)和普通话推广,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对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张海华博士的“后真相语境下西方媒体事实核查机制研究”

事实核查(fact-checking)概念源于西方,其内涵随新闻实践的不断变化而改变。本课题所涉及的事实核查是指兴起于网络媒介的新的新闻生产样式——事实核查人员针对一些公开发布的具有影响力的言论事实进行二次报道和探究,从而影响受众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2017年众多媒体投入到事实核查潮流之中,西方学界将之称为事实核查运动(fact-checking movement)。本课题将其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介话语建构,关注媒体精英对当下媒介环境的焦虑和警觉,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具有抵抗性质的媒体实践。关注西方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机制,是研究新时代中国大众传媒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参照。

9.王晓文副教授的“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大国海上战略互动及对中国周边海洋安全的影响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广阔海域,不仅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的重要环境,也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积极推行印太战略,意将印度洋和太平洋进行联结,构建印太地区同盟和伙伴国网络,遏制中国崛起。由此就产生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即美国印太战略是如何提出的?如何对中国施加影响并将带来哪些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本课题认为,印太地区大国海上战略互动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对中国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本课题拟从美国印太战略的理论框架出发,系统分析印太地区大国海上战略互动的实质与规律,预测其对中国周边海洋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应对之策,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和海洋强国建设。

10.张丽副研究馆员的“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理论、模式与保障研究”

伴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与完善,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延伸自己的服务触角,面向0-6岁低幼儿童的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与亮点。本课题选取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为对象,按照“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展开,首先回答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是什么(低幼儿童概念、服务对象与特点、理论基础、国内外案例剖析),其次回答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做什么(“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维度),最后回答公共图书馆怎么做(从人力保障、资源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展开),构建一个可以推行和参照的服务模式,建立起低幼儿童服务保障机制,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刚刚起步之时提供指导。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