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科研处与兄弟院校同仁赴我校调研
| ||||
| ||||
9月28日上午,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李善廷、主管高飞、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孙永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书记付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巍、华北电力大学学科办副主任孙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蔡万江老师等一行七人莅临我校开展关于“高校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的专项调研。来自我校教学科研一线的九位教师代表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议由科研处王秋生副处长主持。 与会教师针对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畅所欲言。 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博教授指出目前原始创新的界定并不明确,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人文社会科学将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针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张博教授还指出科学研究不能仅以项目为导向,还要强调以成果为导向的重要性。 汉语进修学院院长邢红兵研究员强调政府决策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应借助科学研究的力量来指导和完善政府的决策行为。 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荀恩东教授针对现行科研评价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行业评价、学会评价以及同行评价能够更真实、客观的反应科研成果的价值。 汉语学院闻亭副教授指出高校教师应努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整合优质资源,跨越学科界限,进而达到科研和教学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高翻学院副院长许明副教授总结了目前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建议以成果为导向完善青年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针对学科建设,许老师建议国家和学校应该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给予学科队伍更大的自主权。 汉语考试与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王佶旻研究员指出科研创新的三个支点: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以及管理模式创新,她强调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更需要向本土化倾斜,向青年教师倾斜。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施家炜副教授结合本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做法,指出一定要利用机制和体制保障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并重发展,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和学科建设当中,同时指出高等院校要在注重学科发展的前提下,也要强调学科发展服务于城市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语言资源高精尖中心副主任刘晓海副研究员指出文科类科研项目的分类体系还不够完善;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途径不够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内容不够明确、细化;科研项目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科研项目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更多样化。 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孙海燕副研究员指出,为使得科研项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政府部门应该提供需求大纲。此外,功利性导致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得不到重视。项目管理部门应利用学校研究方面的优势,把项目下放到学校,加强学校的自主性。 最后,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李善廷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各位老师的献言献策表示感谢和欢迎。他指出,通过本次在京高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解决目前科研项目申报、实施以及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