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第十二届人文学术月开幕式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论坛隆重举行-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北语第十二届人文学术月开幕式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论坛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2016-11-03 访问次数: 字号:[ ]


10月28日下午,“学思问道”北京语言大学第十二届人文学术月开幕式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论坛在逸夫报告厅隆重举行。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出席开幕式。研工部、人文社科学部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200余名同学参加了开幕式,聆听演讲和对话环节,近距离感受老师们的风采。

李书记致辞

李书记致辞

李宇明书记在致辞中强调,做学术要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做有意义的学术。想把学术搞好,需要问书本、问老师、问朋友,还要问自己、问人生。在演讲的主体部分,李书记妙语连珠,把做学问的过程巧妙地比作由蛹到蚕、再破茧成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潜心钻研中突破自我,达到学术的新境界。最后,李书记宣布“学思问道”北京语言大学第十二届人文学术月正式开幕。

施老师致辞

施老师致辞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施家炜老师讲述了自己与人文学术月的不解之缘。施老师回顾,在参加人文学术月的历程中,她的身份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这也使得她能够以更多不同的视角看待学术月。施家炜老师高度评价了人文学术月的学术意义和影响力,并精练地将学术月的特点概括为自主性、学术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程熙发言

程熙发言

上届获奖者代表程熙介绍了自己参加上届人文学术月的经验和心得,并在关于整个学术生涯的问题上向同学们提出了更加宏观的建议。她表示,研究生阶段是一个由学生身份向年轻学者的过渡期,要做的首先是读书、第二是多写、第三是多交流。程熙表示,审视自己、学习他人、开阔视野、勤于思考,才能把握住学术发展的最前沿。

名师对话

名师对话

开幕式后,陈戎女、贾烈英、罗卫东、云国强和张黎五位来自不同学科的名师登台与学生代表1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穆建豪同学对话。本场对话没有从“如何搞好学术研究”这较为传统的视角展开,而是别出心裁地紧紧围绕着“学术”这一核心,向5位老师提出了各种新颖的问题。面对主持人提出的“您是如何做到在看似枯燥的文字学一直研究下去并有所成就的”、“您认为国际关系是不是一个‘赚钱’的学科”等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回答的问题,老师们幽默风趣、从容应对,在解答疑问之余还能拓展延伸,提出对同学们学习、科研、生活有益的见解,赢得了阵阵掌声。各位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在学术与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趣事,展现了在严谨治学之外亲切、可爱的一面,拉近了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在活跃气氛之余又对大家的学术思维乃至人生态度有所启发。

第十二届“人文学术月”接下来还会举办多场“问道”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分论坛和传统文化与汉字风采等活动,继续为校内外博士生、硕士生及优秀本科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开幕式大合影

合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