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北语召开
| ||||
| ||||
2013年12月21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李庆本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四楼320会议室举行。
开题论证专家组由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经太教授,扬州大学杰出教授、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姚文放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彭修银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常务副主编杜道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德胜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组成。出席报告会的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主编阎纯德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宣传部部长高金萍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周阅教授、陈戎女教授、黄悦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顾均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黄展老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程龙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李萍副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于小植副教授参加了会议。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旁听了会议。 首席专家李庆本教授首先就该课题的总体框架、预期目标、基本内容和拟突破重点作了简要陈述,并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对五个子课题做了详细论证,并总结性地指出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的综合研究,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总结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般规律和历史经验,寻找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方式、方法和途径,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供学术支持。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介绍,对本课题研究方案予以高度评价,并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张西平教授提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跨文化阐释学理论研究上,中华文化经典的翻译研究最好限定在英语翻译的范围内。姚文放教授表示该课题对“文化走出去”这一国家战略起到了智库作用,他对李庆本教授的团队实力和背景优势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本课题在实践层面的理论总结及中华经典的明确分类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彭修银教授就整合理论资源、建立话语系统及项目成果体现形式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同时希望北京语言大学能够依据自身特色与活力,搭建一个学科平台,成为今后此类课题研究的基地重镇。王德胜教授针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接受进行了深度剖析,认为跨文化阐释学应该重点研究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张辉教授提出本课题应该围绕中华文化、阐释、传播、对策这几个关键词来进行研究,并建议应在经典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杜道明教授对本课题的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作出高度评价,同时提出要特别重视国家形象的研究。韩经太教授提议,跨文化阐释必须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的国际接受研究可将着力点放在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接受上。严绍璗教授结合自身理论研究,深刻探讨了文化传递与阐释过程中的变异,指出跨文化阐释实质上是进入了世界文明互动的体系中,提出要平衡学者理解、社会主体话语导向以及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关系,并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另悉,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题,北京语言大学还专门成立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指导委员会,邀请国内该研究领域一流专家担任指导委员,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