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10项校级重大专项项目立项
| ||||
| ||||
近日,经北京语言大学科学研究专门委员会评定,10项校级重大专项项目立项,其中重大基础研究专项5项,重大应用研究专项5项。
我校自2012年开始设立北京语言大学重大专项项目,设立目的为培育国家级重大项目。此类项目是目前我校资助力度最大的校级项目,重大基础专项资助30万,重大应用专项资助15万。2012-2014年我校共设立校级重大专项项目13项,通过三年的孵化,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
今年是校级重大专项项目立项数目最多的一年,希望通过五年的培育能够获得更多的国家级重大项目。
项目简介:
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1. 张宝钧教授的“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中国文学向西方的译介还处在尝试阶段,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国际上还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决定了中国文学所选择的英文译介方式不但要考量译介模式和译介过程的研究,还要考虑英语世界译入语语言文化要求,更重要的还要借鉴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成果,采用最有效的译介模式,才能确保中国翻译文学对译入语普通读者的可接受性,帮助中国文学在译入语国家逐步形成稳定的持久读者接受群体。基于此,本课题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在译介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文学译介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国文学译介的现状、中国古代到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过程,以及高效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译介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译介和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困境,为未来中国文学译介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路径和借鉴。
2. 关立丹教授的“琉球、冲绳题材日本历史小说研究”
关于琉球、冲绳题材日本历史小说,中国研究成果极少;日本学者对此类敏感课题多采取躲避态度,研究成果数量有限。本课题不仅计划对琉球题材的历史小说加以研究,同时计划对冲绳题材的历史小说加以研究。研究目标不仅锁定在日本本土作家,也包括冲绳本地作家。将适当采取比较的方法,将本土作家的历史意识与冲绳作家的历史认识加以比较,分析其异同以及形成原因。同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到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领域,关联到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等。
3. 段江丽教授的“国外“中国文学史”著作研究”
本选题拟以日本、英美、德国、俄罗斯、法国、韩国等七个国家的学者所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七国”“中国文学史”著作进行全面的版本调查、叙录;对“七国”之国别“中国文学史”著作情况做全面介绍;对国外“中国文学史”著作的代表性个案进行研究;从国外“中国文学史”著者的“中国观”进行分析;对国别“中国文学史”著作进行纵横比较研究;对海外“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本土文学史的双向影响进行深入考察等等。本课题的价值主要有三:第一,为还原“中国文学史”之史提供重要板块;第二,为重写中国文学史提供重要的理论与经验借鉴;第三,为了解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形态与途径,进而了解海外学者复杂的中国观提供重要窗口。
4.于小植教授的“汉语异域传播与中国文化影响模式研究”
汉语异域传播不仅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主要表征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必须要把汉语异域传播与中国文化影响模式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考量。一方面,需要以新眼光审视汉语异域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对中国文化的跨文化影响模式做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另一方面,需要把汉语异域传播与中国文化影响模式的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对象、内容和方式上,围绕区域国别、语言文化、宗教历史、价值认同等焦点,完成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本课题基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背景下,深入探讨汉语异域传播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我国的国家形象,发掘汉语异域传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历史性复兴与世界性影响的深刻意蕴,呼唤汉语国际教育在中国文化传播中树立更加自觉的理性精神。同时通过个案研究,本课题寻求突破依赖英语为主流媒介的国际交流平台,寻求建设以汉语传播为载体的国际交流平台的可能路径方式,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并成为世界文化中富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一极,从而积极影响区域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重新建构和共同发展。
5. 张博教授的“基于汉语词汇特征的二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
第二语言词汇教学需要探讨符合二语词汇特征及二语词汇习得规律的教学策略或方法,以使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更为准确、自觉、系统、高效。现代汉语词汇较为凸显的特征是,复音词主要是以词根语素复合的手段来构造的,不少既有较强构词力又能独立使用的单语素词多义化程度较高,日常语言中存在大量由多词构成并具有特定话语功能的“语块”。基于此,本课题拟针对下列问题展开实证研究:1)二语者对汉语复合词不同语义结构类型的感知如何?使用何种教学策略或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汉语中较为能产的词法模式?2)汉语多义词的哪些语义关联具有跨语言共性,哪些体现了汉语的特异性?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一词多义?3)“语素法”和“语境法”词汇教学对不同类型词语的适用性如何?对于词语扩展、词语使用、词义猜测能力等有什么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语素法和语境法词汇教学的态度和感受如何?4)汉语中哪些语言成分适合作为语块教学?语块教学对汉语学习者语言发展的效用如何?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复合词、多义词及语块教学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具有应用价值的操作方法。
重大应用研究专项:
1. 张旺熹研究员的“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人才培养规划研究”
本课题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政治意义和学术应用价值。其总体目标是:通过研究,提出有关制定“一带一路”国家汉语人才培养总体规划的方案建议。鉴于此,本课题设定了三个主要目标:(1)摸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人才培养的现况;(2)了解和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人才培养的未来需求;(3)提出能够切实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人才培养的咨询性意见和建议,为“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总体规划的研究、设计和制定,提供决策和参考性的依据。
本课题将从现状调查和未来需求分析入手,用社会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其最终成果为《“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研究》调查报告和数据库,以便能为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汉办、国家语委等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服务。
2. 张维佳教授的“来华留学现状与趋势调查研究——新形势下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规律与宏观政策研究”
当前,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加之党中央最近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国际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必须先行,这是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学界必须关注由这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布局引致的来华留学教育的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环境优化等问题,并及时为国家或地区教育相关部门提供制定政策的学术依据,做好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大发展的智库建设。鉴于此,本课题组拟从国家对外开放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布局高度,在对广泛调研所获取的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审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来华留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未来趋势,为政府宏观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提供学术支撑。本课题有三个子课题构成:1)国家战略布局与来华留学教育。2)来华留学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3)“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来华留学教育。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提出一个全新的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模式构想框架和蓝图,为未来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建设性参考依据。
3. 邢红兵研究员的“来华留学现状与趋势调查研究——来华留学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及调查分析”
本课题是在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前提下,参考各个国家留学政策的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将从面向欧美国家、中亚国家、日韩及东南亚国家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调查对象分为三类不同的地区,考察中国来华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国家留学政策和“一带一路”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报告。同时,本研究将着重利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的分布进行调研,以获取相关的信息,为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招生培养改革提供可以参考的真实材料。课题将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建立中国留学信息交换中心,为来华留学生和中国政府部门与大学提供咨询服务。
4. 张黎教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本课题针对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面临的社会需求、教育理论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研究如何构建先进的教育与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创新性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包括:一、面向新形势、突出特色优势的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体系论证与设计;二、以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指标为基础,以自主、发现和体验学习为导向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研究与构建;三、针对特色创新性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柔性化课程体系设计;四、“云”环境下的学习与实践资源平台设计。
5. 姜丽萍教授的“国际汉语教学典型案例库建设研究”
课题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进而研究案例的入库标准、使用原则和管理规范,比如,如何选择和编排案例库,如何搭建案例库的框架,如何点评优秀教学案例,如何对存在不同问题的教学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易于阅读者接受的分析等等,真正做到是“典型”案例库;课题将通过软件开发,建立基于网络的案例库管理系统平台,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操作简洁、动态生成、资源共享的开放的教学平台;案例库在内容上采取系统化和模块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考虑知识、技能体系的系统化,也考虑具体内容的模块化。在形式上,以三种形式建立案例库的种类,即视频库、课件库和文本库。本案例库的建立,将为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提供厚实的基础和多层次的切入点,将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