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植教授获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
| ||||
| ||||
近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人文学院的于小植教授申报的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传播与中国文化影响模式研究”的项目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的资助。 于小植,文学博士,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2013年获北京市青年英才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课题基于建设文化强国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背景下,深入探讨汉语异域传播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我国的国家形象,发掘汉语异域传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历史性复兴与世界性影响的深刻意蕴,呼唤汉语国际教育在中国文化传播中树立更加自觉的理性精神。同时通过个案研究,本课题寻求突破依赖英语为主流媒介的国际交流平台,寻求建设以汉语传播为载体的国际交流平台的可能路径方式,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并成为世界文化中富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一极,从而积极影响区域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重新建构和共同发展。 创造一种普遍有效的汉语输出制度和中国文化传播途径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①本课题将对汉语异域传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理论反思。反思汉语自身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因素,捕捉文化全球化发展动态,探寻汉语积极介入世界文化传播的可能性,为汉语成为传播全球文化的语言媒介寻找路径。②本课题将进一步探究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非政治化输出路径问题。我们认为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要尽力祛除政治化内涵,只有这样做,中国文化才能穿透民族国家壁垒,得到世界性认同。③通过实证研究和大数据分析,建立汉语言文化异域传播评价体系。④处理好“中西体用之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华文化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软实力”理论批判等历史与现实问题。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