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玄龄先生谈语言与音乐
| ||||
| ||||
11月29日下午,孙玄龄先生在主楼917教室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的精彩讲座。孙玄龄先生曾任中国戏曲学院教师、中央乐团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1987年赴日,在东京外国语大学、丽泽大学、东京艺术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任教。他在音乐学、戏曲语言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现在孙先生往来日本与中国,致力于研究两国音乐现状及继承保护的异同、翻译日本音乐文献等工作。
孙玄龄先生首先概述了汉语与音乐的关系,具体从歌唱的吐字发声、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节奏、乐句的构成形式以及歌词的表达等方面,联系到汉语的声、韵、调、句读,将两个领域结合起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孙玄龄先生先为大家勾勒出两个领域的概况和关系,目的就在于让大家从语言的角度来审视接下来所列举的一系列歌曲例子。不过,在此之前,他着重厘清了一些音乐术语的内涵,如节奏、音高、音域、音区、音阶、音色、速度等,让我们警惕一些术语的误用,以免发生混乱或者不知所云。
然后,孙玄龄先生讲解了中国传统歌曲的形式。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一大特点在于,我们的传统音乐以板眼为主、字腔为主,强调字句的划分,不同于强弱拍的歌曲形式。以京剧《三家店》、《秦香莲》为例,他认为,不论是唱还是听,都带着母语的感觉,听、唱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语言。通过对《走西口》、《北醉太平》、《新疆好》、《我的太阳》等曲目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音乐的灵活性可以包容各种语言形式表现,歌词可以适应各种形式的曲调,曲调也可以适应各种形式的歌词。接着,从现代歌曲的演唱回溯到古典诗词的吟唱,孙玄龄先生介绍了几种词曲配合方式,如平低仄高、平长仄短、以唱曲的方法吟诗等。在讲解这些观点时,孙先生都用诸多的实例来让大家具体可感地体会其中的滋味,亲自为大家表演了许多古诗词的吟唱。
最后,讲座在孙玄龄先生对杜甫《哀江头》的吟唱声中圆满结束。众人皆有意犹未尽之感,被动人的旋律和极具魅力的传统文化深深打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