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喜获两项教育部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我校喜获两项教育部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发布日期:2013-10-30 访问次数: 字号:[ ]


近日, 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喜获两项,分别为:朱天曙教授的《清代书学文献叙录与研究》和于小植副教授的《中国文学作品透析与中国意象的突围》。 
《清代书学文献叙录与研究》是朱天曙教授关于中国古代书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典文献学和艺术学的一个交叉课题。主要内容为:从文献学的角度,系统描述清代书法史传、书论、著录、题跋、杂录等文献的作者、资料来源、版本、卷数、分类情况;并对各类内容、编写体例、学术价值、艺术影响等作评述和研究。该课题主要运用文献学的方法系统整理和研究清代书学著作,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进行整理,首次对清代书学的著作情况作全面分类,为学术界提了一批可资利用的清代书学最新的考订和研究成果,也为艺术史学者、书法创作者指示了治学的方法和搜集资料的途径,为研究清代书法和中国古代书法文献的重要工具书。
于小植副教授的《中国文学作品透析与中国意象的突围》认为中国亟需改变自己在国际政治、文化中的地位,让世界了解并认同中国,而以中国文学为首的中国意象与中国趣味的广泛传播,则是取得世界性文化认同、提升中国文化世界地位的一个有效途径。课题一方面透析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针对性地宣扬了中国文学中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资源,另一方面,分析了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深层机制,从异文化间的碰撞、融合角度发展了接受美学理论。解析两种文学濡化而形成的两个期待视野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理解文学接受的复杂机制必定有所帮助。反过来,致力于跨文化的接受美学研究对于理解文化的融合与迁移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中国文学中具有全球性意象和情感的部分是中国文学濡化异文化群体的重要媒介,本课题试图准确地找到易于异文化群体接受的中国文学作品,借助此类作品实现中国意象在世界范围内的突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