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理论与批评: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叙事理论与批评: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日期:2012-09-18 访问次数: 字号:[ ]


9月15日至16日,“叙事理论与批评: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协办。这是我国学界最具影响力的,高水平的、有世界顶级学者参加的一次叙事学学术盛会。国际著名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当代语言学会前主席、加州大学(厄湾)杰出研究教授J·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及叙事学研究专家、国际叙事文学协会前主席、《叙事》期刊主编、俄亥俄州立大学 “杰出教授”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批评家、耶鲁大学资深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海外名师”克劳德·罗森(Claude Rawson),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研究专家、麦克利大学教授尼克·曼斯菲尔德Nick Mansfield等国际著名学者莅临本次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国内著名叙事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申丹教授;清华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王宁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一中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海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丽亚教授,清华大学封宗信、曹莉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本次大会有来自国内外的参会学者和北京语言大学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生、研究生等共计150余人出席。
9月15日上午8点30分,大会开幕式在逸夫报告厅隆重举行。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我国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李宇明教授致开幕词,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戚德祥出席开幕式,外国语学院宁一中院长主持了开幕式。李宇明书记向国内外的参会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致辞中他精辟地指出了本次会议的主旨和意义,他说,叙事研究的不仅是“讲什么”,更是“如何讲”的问题。了解世界各个不同民族、文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讲述、理解方法也正是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的必要前提。我校举办“叙事理论与批评——东方与西方“的国际学术会议,其目的是要搭建东西方文学研究交流的平台,推动世界叙事理论的发展。真诚期待通过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能进一步加深与世界各国文学理论界同行的交流,提高我们的学术研究水平。美国J·希利斯·米勒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海良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聘任世界顶级学者J·希利斯·米勒、詹姆斯·费伦、尼克·曼斯菲尔德为我校客座教授的聘任仪式。
本次大会理论探讨和作品分析并举,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兼顾,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针对中西方叙事学研究领域中各方面问题给予精彩的阐释,对一些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交流和讨论。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上,有八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了精彩的大会主题发言: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发言题为“传奇、创伤、现实主义”,以英国当代作家伊恩· 麦克尤恩的小说《救赎》为例剖析了创伤、罗曼斯与现实主义在西方后现代小说中相互交织的关系,提出当下叙事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即:“创伤”是否是有助于研究西方后现代小说的一个关键词。米勒的发言将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弗洛伊德关于创伤的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于细微之处揭示了后现代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及叙事学研究专家詹姆斯·费伦的发言 “超越故事与话语:走向叙事交流的修辞学和伦理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叙事学研究范式,强调叙事不仅仅是话语功能的实现更是隐藏着伦理动机的话语选择机制,费伦的这一新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先前提出的关于“作为修辞的叙事”之理论观点的重要的补充。北京大学教授申丹的发言“关于隐含作者的再思考”,全面介绍了目前国际叙事学领域对于“隐含的作者”这一概念的激烈争论,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挖掘,从而把批评界对这一叙事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引向深入。清华大学教授王宁的发言“再访中国后现代小说:先锋派实验”,较为详尽地追述了中国现代小说在创作技法、主题和叙述模式上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指出中国的先锋小说不仅仅是国际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分,而且已经形成了其自身具有本土特色的创作传统。耶鲁大学教授克劳德·罗森的发言 “小说与沉默:不可言说的仪式个案解析”,以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脏》中的一个关键词 (“不可言说的仪式”)入手,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中表现种种残酷的仪式的主要叙事模式,从而揭示了藏匿在西方传统作品的中的“不可言说的仪式”及其对传统的明晰叙事方式的挑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宁一中的发言“走向评点学”(Towards a Commentology),提出了要将我国传统的评点批评进行更为系统的理论化的研究,从而向国际推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叙事理论——评点批评模式,让古老的东方批评方法在国际叙事学领域发出声音并焕发新的生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胡继华教授的发言“叙事艺术中的象征意义: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从修辞和话语层面强调了象征手法在叙事艺术中的重要意义。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家、麦克利大学教授尼克·曼斯菲尔德的发言“时间脱节:不匹配的个人与历史叙事”,借鉴德里达对于线性时间的解构,指出前进性的历史时间正在被断裂性的现代叙事时间打破,从而指出叙事研究从全球一体到地域特色转变的可能性。
八位学者的发言或是从具体文本出发分析了文学创作中一些值得关注的叙事现象;或是从宏观的视角思索了叙事理论研究的新动向;或提出不同于西方叙事理论及实践的东方模式,真正形成了多元并存,各种学术观点相互碰撞、平等对话的态势。学者们厚重的学识、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思辨以及富有建树的学术观点都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听众,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他们发表的学术见解必将对今后的相关研究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小组讨论环节,代表发言也十分踊跃,气氛热烈,富有成效。这次会议共有50余人参加了小组讨论并提交论文。四个小组分别针对叙事类型及形式、叙事体裁与手段、叙事时间和空间及心理、叙事伦理及其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四组讨论的议题既各有特色又互有交叉,发言者中既有成果丰硕的知名专家,也有思维开阔的中青年学者。前者见解深刻,把问题引向深入,后者富于创新精神,为本次会议增添了学术活力。广大代表就东方和西方在叙事理论和批评的学术问题各抒己见,自由平等的对话,交流学术思想。我校陆薇教授、王雅华教授、傅勇教授、李庆本教授、李玲教授、周阅教授等也踊跃发言,展示了我校学者的学术实力和风采。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赵旻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行对于中西叙事学研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叙事”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兴的概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自古以来都有各自的叙事传统和叙事理论。“叙事学”在西方早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新世纪以来,叙事学已经成了西方人文学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因此西方学者对叙事学的研究不断升温。而我国的叙事学学研究起步较晚,相对滞后。当下叙事学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吸引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叙事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不仅涉及文学、还涉及心理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叙事学自身又涵盖了诸多流派和研究方法,形式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读者反映批评等等;总之,叙事研究已经成为中外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其重要性及复杂性迫切需要这样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而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无疑会促进我国学界关注国际叙事学领域的新动态,了解叙事学研究的新发展,发现叙事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他指出,大会展开了东方与西方在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对话,体现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切磋的胸怀和相互学习的精神,难能可贵。(外国语学院供稿)
 
                                                      大会开幕式
      
                                         李宇明书记致开幕辞
                                      美国学者米勒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发言
                                                  小组讨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