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潘悟云教授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 ||||
| ||||
9月25日下午,著名语言学家、上海社科联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悟云先生,在主楼919教室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令人大开眼界的讲座,讲座题为“语言资源建设的理念与创新”。
潘先生首先从生物学的人类基因图谱引入,阐明了不同学科对资源的依赖不同,明确了语言学是一门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学科,强调了人类语言图谱、有声语言数据库对于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接着他以具体的例子来展现语言学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今天出土的铜鼓主要分布于云、贵、桂、粤、川南、湘西等地,粤则仅见于北江以西的地区,因此大多考古工作者和铜鼓文化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有铜鼓出土的地区才是铜鼓文化区。潘先生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援引了温庭筠、孙光宪、许浑、屈大均等人著作中的材料,进而又引用了地名和方言的材料,强有力地证明了吴越、闽粤、湘赣等地皆是铜鼓文化区。潘先生将这些材料形象地称为“语言化石”。由此,让我们认识到人类身上有两本最重要的“教科书”——基因和语言。这两样东西采集容易、可信度高,应为我们所重视。其后,他又从语言学角度为我们厘清了算盘的传播、丝绸的传播等诸多于史难征的问题。
更让我们眼界大开的是,潘先生展示了新近研发的语言地理信息系统。他以藻敏瑶语为例,试图探明如今分布在广东北部的藻敏瑶的迁徙路线。提出问题后,潘先生从藻敏瑶语中的汉语借词切入,提取出其特征。将这些特征归类之后,输入语言地理信息系统,搜索出具有相应特征的汉语方言,并使其在地图上显示出来。该问题的答案便直观、鲜明地呈现了出来。虽然实际论证过程比这更详细、更严密,但潘先生的演示足以展现语言地理信息系统的便利。而这种便利则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和强大功能的后台分析中。除了语言地理信息系统之外,潘先生还为大家展示了文献信息系统,其数据的庞大和功能的多样,也令在场者赞叹不已。
众人叹服之际,潘先生讲到,两个信息系统对数据都极其依赖,它们并非是封闭式的,其进步和完善还需要大家继续为其提供资源。因此,潘先生号召大家共同努力,为建设中国语言资源联盟、中国文献资源联盟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句真挚的“拜托大家了”,足见作为语言家的潘先生对语言学事业的尽心竭力,这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聆听者。
最后,张维佳教授对潘先生的讲座作了总结,高度肯定了潘先生为中国语言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潘先生语言资源建设理念高度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语言基因、大数据、系统”,而要实现这些理念,需要构建全国层面的“语言联盟”。 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