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我校汉语音韵学学科发展,扩大广大师生汉语语音史研究视野,近期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和北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拟邀请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我校做系列学术报告。9月20日、9月27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冯蒸先生,首先为我们带来了两场精彩的讲座。分别题为“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汉语中古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众多师生前来聆听了讲座。
第一场讲座,冯蒸先生主要从宏观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方法的角度,来介绍他对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及方法论的创新。首先,冯先生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音韵学学科体系及分类方法,在相互比较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他将其分为总论、分论、方法论三大块。总论主要探讨学科性质和基础理论;分论是主要部分,包括术语篇、音理篇、音史篇、资料篇、音韵学史篇;方法论部分包括音韵哲学方法论、音韵逻辑学方法论和学科方法论。其后,冯先生又总结了八门汉语音韵学的理论基础学科,用许多具体的例子和大量的相关研究材料来详细介绍了这些学科在汉语音韵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总结道,理论的发展带来一门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教给了大家许多读书、治学的经验和方法。
第二场讲座,冯蒸先生从具体的问题切入,旁征博引,探讨了中古音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冯先生开场先解答了上一场讲座之后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继而进入主题。这场讲座,他先介绍了中古音研究的概况和分类,然后着重讲述切韵音系的研究。从切韵系韵书的种类谈到《切韵》、《广韵》的成书和流传,再到切韵音系的性质,进而到中古音的音类研究和音值构拟等诸多问题。相比上一场讲座的宏观性和系统性,本场讲座冯先生从细节入手,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问题,如船禅母的分合、俟母的独立与否、唇音不分开合、祭泰夬废的特殊性等。着重对比了李荣先生的《切韵音系》和邵荣芳先生的《切韵研究》,然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都是具体的、细节性的,但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方法论和语言观,它们都牵涉到对一些本质性问题的认识。所以,冯先生实则是在教给大家研究中古音的视角和方法。这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冯蒸先生从历史语言学、语音学、音位学、类型学等方面来审视音韵学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使得这门学科更适应当代语言学发展的需要,使其更富有活力。同时,冯蒸先生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和热情洋溢的演讲风格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