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喜获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科研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我校喜获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发布日期:2009-12-18 访问次数: 字号:[ ]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的评审结果,我校喜获5项教育部一般项目,其中,规划项目1项,为郑艳群教授《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知识表达系统研究》(规划项目);青年项目4项,为齐晓峰副教授《基于语料库的韩国语连接语尾教学研究》,王治敏副教授《面向汉语教学的常用词语自动提取研究》,邱冰博士《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多视角研究》和何宁讲师《困境与突围——文学产业化语境下的当代德语女性写作研究》。
项目简介: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知识表达系统研究》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人们开展了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为了让这些汉语知识容易为外国人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交际使用,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设计一套完整而系统的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知识表达体系。与此同时,也发现作为语言研究成果的应用形式,面向不同应用领域有着不同的转化和表达方式。自然语言理解领域近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给人们以启示:应该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研究语言知识的转化和表达方式。
      课题认为,语言知识表达问题是影响语言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认识它的重要性并开展相关研究是必要和迫切的;尽快开展理论研究,目的是在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之间建立接口、架设桥梁。此课题的研究内容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在教育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分类探讨汉语词语的范畴知识、规则知识的表达特点和规律,并把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方法用来指导汉语教学、教材编写、词典编纂、资源和素材库建设、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汉语教学效率。
 
《基于语料库的韩国语连接语尾教学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讲,汉语属于孤立语,而韩国语是典型的黏着语,其助词和语尾相当丰富,因此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韩国语连接语尾的学习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又相对薄弱。鉴于此,此课题将首先尝试建立一个韩国语中介语料库。这将是国内韩国语教育界的第一个语料库,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专门的中国人学习韩国语的中介语料库。它将对今后的韩国语中介语研究、习得研究、韩国语教学理论研究、韩汉语言对比研究,以及韩国语本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课题还将尝试在语料库基础之上,对中国人学习韩国语的重点和难点——连接语尾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掌握中国人在韩国语连接语尾学习中的语言发展变化过程,并通过韩汉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探讨其内在成因及变化规律,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这一研究成果将直接为韩国语教学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提供理论和教学实践参考。其中韩国语连接语尾与其汉语对应形式(关联词语等)的研究成果还可为汉语教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
《面向汉语教学的常用词语自动提取研究》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是一个规范性的汉语水平大纲,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主要依据。词汇大纲作为规范性的词表,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词汇大纲中的很多常用词语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了历史词汇,昔日的词汇大纲已经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如何使词汇大纲保持一种自我更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题尝试利用大规模语料的统计结果,探索从大规模文本中自动提取常用词语的方法。同时在原有词汇大纲的基础上,重新考察词汇大纲中的词语在真实文本中的分布,赋予词条在真实语料中的各种统计特征,自动发现词汇大纲中没有收入的新词语,过滤掉大纲中不再常用或很少使用的历史词汇,从而使词汇大纲具有更新代谢功能。常用词语自动提取技术不仅可为词汇大纲的词条收取和更新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还可为制定汉语教学本科词汇大纲提供思路。
 
《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多视角研究》
      词汇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规律性趋势,而中古时期是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中古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农业、工艺、科技明显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词以表达新的事物和现象;辞赋、乐府诗歌极一时之盛,文学语言转向以“描写”为主;西域和汉地的经济文化接触,特别是大量佛经的汉译导致了汉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语言接触。针对具有多重特点的中古时期历史背景,对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有必要开展多视角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   (1)从历时的视角,研究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尤其是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状况;(2)从共时的视角,研究中古时期中土文献和非中土文献的复音化程度,探讨语言接触现象对复音化的影响;(3)从综合的视角,结合中古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研究和分析语义、韵律、语言接触等多种因素对汉语复音化的影响。此课题将进一步丰富历史词汇学的研究成果,并为语言接触理论提供参考。
 
 
《困境与突围——文学产业化语境下的当代德语女性写作研究》
      课题重点关注德国当代的女性写作,其中“当代”概念界定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女性写作”是指由女作家创作并特别反映了女性情感、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的作品,而且,此课题将女作家的范围限定为被归入“文学少女奇迹”( Literarisches Fräuleinwunder)这个概念之下的女作家,例如,卡琳•杜维(Karen Duve),尤迪特•赫尔曼(Judith Hermann),尤利娅•弗兰克 (Julia Franck),亚历莎•亨尼希•冯•朗格 (Alexa Hennig von Lange),策•燕妮(Zoë Jenny),等等。
      课题将“文学少女奇迹”这一概念以及被归入“文学少女奇迹”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女作家以及作品进行个案分析,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的90年代文学作品中,两性关系是怎么样的?有哪些社会因素或是进程影响了两性关系?作家们使用了何种叙述的手段,达到了什么目的?她们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最后,女性文学能否被定义为新一代的文学,如果是的,又是在什么程度和层面上。同时,此课题将尝试证明,“文学少女奇迹”这个概念过于片面、简单,并不严谨,甚至暗含着对女作家的轻视。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女作家们,并不是因为具有相近的写作风格以及写作内容而被归结到一起,这个概念只不过是一种片面的、过于简单的标签,一种流行术语,是当今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的结果罢了。
在介绍女性作家时,人们总会被提醒注意作家的女性性别,而“文学少女奇迹”这个概念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此课题要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女性作家在“性别”这个范畴作为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被文学产业所策划运作。而本文进行这个研究的理论基础就是性别分析理论。凭借该理论,本课题试图说明对女性作家进行的富有性别特点的介绍和展现是如何体现社会权力关系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