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与个性下的汉语动宾饰名复合词研究》(论文)
| ||||
| ||||
【作 者】周韧所谓“动宾饰名复合词”,指的是诸如“自行车存放处、图书阅览室、读书会、切菜刀”这样一类结构,这类结构的中心成分都是名词,而修饰语都是一个动宾结构,如“图书阅览、自行车存放、读书、切菜”。 【获 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 【简 介】 这类复合词有着很有意思的格局,比如说,我们只能说“自行车存放处”,而不能说“存放自行车处”,但是当“自行车”和“存放”变成相应的单音节后,语序就要颠倒过来,只能说“存车处”,而不能说“车存处”了。那么,怎么解释这样的情形就变得很有意思。 《共性与个性下的汉语动宾饰名复合词研究》这篇文章从语言共性着手,调查了二十余种语言的复合词,发现在汉语中,“自行车存放处、图书阅览室”这类复合词体现了语言的共性,因为其它语言中这类复合词的语序也基本是这样,如英语中的“图书阅览室”只能是“book reading room”,而不能是“reading book room”,而另一方面,“读书会、切菜刀”等复合词体现了汉语的个性,比如在英语中,“切菜刀”可以是“vegetable cutting knife”,但绝不可能是“cutting vegetable knife”。 从这个角度着手,文章对“自行车存放处、图书阅览室”的生成机制提出新的分析,这个方案不仅适用于汉语,也适用于英语、德语和日语等其它语言。而对于体现汉语个性的“读书会、切菜刀”复合词,文章认为其成因是汉语中独特的“韵律构词”机制。也就是说,“读书、切菜”在句法上是一个短语,但在语音上因为是双音节成分,是一个语音和韵律上的“词”,简单地说,就是它们听起来像一个词。 所谓“动宾饰名复合词”,指的是诸如“自行车存放处、图书阅览室、读书会、切菜刀”这样一类结构,这类结构的中心成分都是名词,而修饰语都是一个动宾结构,如“图书阅览、自行车存放、读书、切菜”。 这类复合词有着很有意思的格局,比如说,我们只能说“自行车存放处”,而不能说“存放自行车处”,但是当“自行车”和“存放”变成相应的单音节后,语序就要颠倒过来,只能说“存车处”,而不能说“车存处”了。那么,怎么解释这样的情形就变得很有意思。 《共性与个性下的汉语动宾饰名复合词研究》这篇文章从语言共性着手,调查了二十余种语言的复合词,发现在汉语中,“自行车存放处、图书阅览室”这类复合词体现了语言的共性,因为其它语言中这类复合词的语序也基本是这样,如英语中的“图书阅览室”只能是“book reading room”,而不能是“reading book room”,而另一方面,“读书会、切菜刀”等复合词体现了汉语的个性,比如在英语中,“切菜刀”可以是“vegetable cutting knife”,但绝不可能是“cutting vegetable knife”。 从这个角度着手,文章对“自行车存放处、图书阅览室”的生成机制提出新的分析,这个方案不仅适用于汉语,也适用于英语、德语和日语等其它语言。而对于体现汉语个性的“读书会、切菜刀”复合词,文章认为其成因是汉语中独特的“韵律构词”机制。也就是说,“读书、切菜”在句法上是一个短语,但在语音上因为是双音节成分,是一个语音和韵律上的“词”,简单地说,就是它们听起来像一个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