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三批梧桐创新平台一览表-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平台项目一览当前位置: 首页 >> 梧桐平台 >> 平台项目一览 >> 正文
2018年第三批梧桐创新平台一览表

发布日期:2019-05-21 访问次数: 字号:[ ]


1. 基于大数据的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陈默教授

研究方向:

本课题将对国家海外汉语能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实时评估,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来构建国家海外汉语能力大数据平台。三个研究方向为:(1))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地域特征研究;(2)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动态发展研究;(3)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建设。

发展特色:

(1)所倡导的区域特征大数据和汉语传播策略研究有机融合的思路,不仅将极大地推进整个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良性发展,而且也将为国家制定语言战略和随时调用海外语言战略资源提供坚实的数据保证。(2)所倡导的海外汉语能力动态发展特征的大数据、汉语传播策略和国家语言战略研究的有机融合,将为国家实时监控海外语言战略资源的变动以及随时调整语言战略部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据保证。(3)将实现海外语言战略资源数据库的实时自动更新,并通过授权的展示交互界面进行呈现,这将为国家全盘把握海外语言能力状况的变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建设目标:

本平台围绕国家的海外汉语能力进行分层研究,具体分为三个子目标:(1)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地域特征研究,以构建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空间版图。 (2)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动态发展研究,以构建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时间版图。(3)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对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大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组织和重构。

创新点:

(1)将首次系统整合国家海外汉语能力不同地域的大数据,深入把握我国海外各区域在汉语人才分布、汉语学习、汉语教学以及汉语传播策略四大方面的区别性特征,从而完整构建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空间版图。(2)将首次系统整合国家海外汉语能力在时域特征方面变化的大数据,深入把握我国海外各区域在汉语人才分布、汉语学习、汉语教学以及汉语传播策略四大方面的动态发展特点,从而完整构建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时间版图和流动图谱。(3)将首次对国家海外汉语能力的相关大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组织和重构工作,从而建设一系列数据库、开发一整套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构建系列信息展示交互平台等,最终构建一套完整的国家海外汉语能力时空版图,以提供海外汉语能力的实时数据查询、比较以及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分布状况等功能,为国家语言战略规划和实施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2. 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在会计、金融领域的理论创新及应用研究---平台负责人 杜美杰副教授

研究方向: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可视化财务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数据式审计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金融数据挖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发展特色: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给会计、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冲击,社会迫切需要既通晓会计、金融业务又具备较强信息技术能力的高级人才。新经济模式下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迅速增加,海量数据急速积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大数据转化成管理决策有用信息,成为会计和金融领域决胜的关键。本项目的发展特色是“会计/金融+IT”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在传统会计和金融领域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决策智能化。

建设目标:

本研究创新平台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架构平台。本平台的主要目标是围绕信息时代的新需求,全面改革教学和科研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扩大学生就业创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创新点:

深入探索在“大智移云”环境下会计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财务会计未来的教学改革和研究重点指明方向;重点探讨可用于财务分析的可视化技术,如tableau、PowerPivot、Power BI等,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实现自助式智能财务分析;深入研究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将财务彻底融入业务中,为业务服务,实现精细化管理;主要探讨数据式审计中数据的采集、清理、转换、验证和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获取审计证据,实现远程、实时审计;重点分析如何将预测分析用于金融领域,通过探求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实现智能投资顾问和金融风险预警。

 

3. 跨国视野下国别文化、文学研究—平台负责人 胡俊教授

研究方向:

“跨国视野下各国移民文化研究”、“跨国视野下国别文学研究”以及“跨国视野下的语言文化研究”。

创新之处:

利用跨国的视野来研究国别文化,这摆脱了原来对于不同国家文化孤立性的研究,将国别文化研究纳入更广阔的视野,同时可以将不同国别相挂钩和相比较,注重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结合了目前国家支持的研究热点,如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跨国视野就是把单个国家的研究纳入到其所属的更广的区域甚至全球化的语境中去。该研究整合了不同国别文化的研究人才,其中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拉美各国、俄罗斯,中亚五国、西亚北非各国等数个国家;语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和阿拉伯语等等;区域包括北美、欧洲、太平洋岛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西亚北非各国等等;除此之外,该研究还结合了和一带一路的研究,在选取的国别里就有国家所关注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如俄罗斯、中亚五国、西亚北非等国家;第三、选取了热点话题,那就是移民问题,这一问题能够将不同国家相联系,国与国之间不再封闭,边界冲突、人员流动、难民涌入包括恐怖袭击都和这一问题相关,现在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重点问题,它不断冲击着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不得不认真去探讨这一问题,所以这样的研究非常有现实意义。

“跨国视野下国别文学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在当今的文学研究中,采用跨国的视野逐渐成为新的趋势,这表明文学的研究方法同样受到时代的冲击,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在跨国视野下研究国别文学首先能让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这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角度,尤其将文学研究置于文化比较视野之下,强调文学如何受到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影响, 包括哲学思想、宗教、美学、艺术等等各个层面的影响;第二、该研究角度让文学研究和时代热点问题相结合,诸如全球化、边境问题、移民问题等等,关注文学表现出的政治性,因此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三、该研究方向还探讨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员如何在研究外国国别文学时能够发挥自身的特色,关注中国文化在不同国别的接受和影响,和具有中国文学背景的研究人员不同的是,具有外国文学研究背景的研究人员会更注重中国文化在国外具体国别文学中的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化如何被不同国别文学吸纳和内化成为不同国别文学的一部分。“跨国视野下的语言文化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语言问题,把语言研究纳入到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第二、采用跨国的视角研究语言问题,并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建设目标:

该平台力图整合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国别文化、文学研究的专业力量,打造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独具特色和创新精神的国别文化、文学研究团队;同时积极挖掘、研究新视角和新话题,让研究更具重要时代意义以及前瞻性。平台建设期间积极申报各类高级项目,努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等,让成果既能够应用于教学科研,又有可能作为智库为国家相关研究出谋划策;此外,加强平台和外界交流,扩大平台的影响和国内外知名度,为北京语言大学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贡献一份力量。

 

4.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与服务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黄伟副教授

研究方向:

本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利用丰富的文献数据库资源和多种计量方法开展文献计量学研究,在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基础上拟得出一系列关于该学科的计量指标数据,以此为我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提供必要的学科服务,为我校学科建设与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在文献计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质性研究方法等,得出一套可用于对外汉语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标与数据,为教学与科研人员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为职能部门考核评估教师、成果等提供咨询建议;对现有中文馆藏资源建立一套面向留学生的分级阅读标识系统,结合教学需求与学习需要制定和实施阅读推广方案。本课题包括四个研究方向:(1)对外汉语教学相关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2)学科发展与竞争力研究;(3)教师评价指标研究;(4)汉语阅读推广研究。

发展特色:

本课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立足我校发展实际需求,为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师评价等工作提供支撑数据与相关服务;二是以详实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学、文献计量学等领域的定量研究方法,所得结论客观、准确。

建设目标:

本课题拟通过三年建设达到以下目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12篇,发表学术专著2-4部;孵化省部级课题2-3项;建立一支学科服务团队,为校内3-5个科研团队提供学科服务;开设2-3门研究生课程,指导10名左右研究生;举办学术讲座、培训课程6-10次,参加学术会议20人次左右;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研究报告2-3份;举办2-4次阅读推广活动;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

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点主要在于立足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现实需求,通过充分调查研究摸清现状,为学科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优势资源,发挥我校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人才优势,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学术支撑,为留学生汉语学习提供服务。

 

5. 第二代北京口语语料库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黄晓东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本平台共设两个研究方向:(1)第二代北京口语语料库的研制;(2)第二代北京口语语料库的开发应用。

发展特色:

(1)研究对象和目的特别,本方向以当代北京口语为研究对象,以记录、保存真实自然的当代北京口语为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特别,本方向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处理等现代技术手段,搜集大量口语语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加工和研究。

(3)研究期限特别,对北京话的调查研究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可每隔25-30年(一代人)重新调查一次,建设第一代(已建成)、第二代、第三代等语料库。

建设目标:

(1)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采集北京口语语料,建设第二代北京口语语料库。

(2)主要是运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对语料库进行深度开发和应用。

创新点:

(1)计算机处理和人工干预相结合;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综合开发。

(2)语言本体和语言应用相结合。

 

6. 软权力视域下中美亚太政策走势研究—平台负责人马方方教授

研究方向“”

理论建构:大国地区战略中的软权力运用;合法性与国际关系;美国对外战略与中美关系;中美核均势与战略稳定性分析。

研究关注焦点上的特色及创新点:

其一,国际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其二,国际战略中的软实力与软权力之辨;其三,大国地区战略中的软权力博弈与地区秩序建构。研究旨在探讨软权力视域下中美亚太战略的缘起、实施路径、效果评估、经验与教训,以及对中国软权力提升及地区新秩序构建所带来的启示,并试图寻求管控中美在亚太软权力层面分歧、拓展共同利益的有效路径,以构建中美在亚太的新型大国关系。本研究将采用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即把定量统计方法和定性案例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定量统计方法保证所构建理论的普适性,而通过定性案例研究方法即过程追踪(process tracing)方法来验证所构建理论的因果逻辑机制。本研究也会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演绎法来构建理论,通过归纳法来验证所构建的理论。

建设目标:

    本平台研究方向未来将关注一些已有地区战略理论和地区政策走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并将有希望发展出重要的理论成果。通过研究开展,将有可能把北语国际关系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研究亚太地区中美关系及多边关系的重要基地之一。

 

7. 中国视野下的英语国家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穆杨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一.英语国家文学、文化研究   二.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三. 英语国家国别和区域研究  四. 英语国家语言文化教学研究

发展特色和建设目标: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大雅·卷阿》

 本平台致力于把英语国家语言、文学、文化作为对话的对象,为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参与到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话语体系的交流中来,中外互鉴,争鸣、共鸣之中形成和鸣。争取把平台建设成为聚集我校英语学科科研人才、服务教学及人才培养、创双一流的重要基地。

 

8.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徐宝锋教授

平台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创新平台拟借助由北京语言大学由6位中青年学者与7位校外资深专家组成的梧桐创新团队,依托现有的三个国家级项目平台,在北京语言大学形成一个实力强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团队,形成一大批紧扣国家战略,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研究成果,全面提升北语中文学科的国际影响和学术地位,渐次培育出一个视野广阔、基础扎实、学理深厚的国家智库。

平台愿景:

未来阶段,梧桐创新团队成员可以有效利用我们可以联络、服务和建设中外汉学家、翻译家和创作者人才队伍,为其翻译和创作中国作品提供便利;发现、服务和支持一批对于中国主题感兴趣的作者队伍,推动中国主题图书创作主体的本土化落地;加强海内外出版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尊重出版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本土化的装帧、内容和语体风格设计,孵化符合目标国家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的中国作品,提升中国主题图书的国际多语言翻译、传播与落地推广能力;提升本土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机制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水平。

 

9. 特殊儿童青少年的心智发展和脑发育特征研究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张林军教授

研究方向:

考察视障、听障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脑发育特征(研究方向一),建立先天性语言障碍高危儿童早期发现的行为和神经生物指标体系(研究方向二);促进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理论的转化应用,更好地为特殊儿童的教养和教育教学服务(应用去向)。

发展特色:

平台的最大特色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一方面致力于揭示特殊儿童青少年的心智发展和脑发育特征及其关系,另一方面促进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理论在特殊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

建设目标:

在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学科框架下,形成视障和听障儿童青少年心智发展和脑发育研究特色,使之成为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研究方向,提升我校心理学科的水平和影响力;构建汉语语言病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将本校的语言病理学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学科。

社会服务:与相关医院和特殊教育机构合作,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建设语言康复中心,力争成为中残联认证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

创新点:

对视觉/听觉损伤导致的大脑结构和功能重组、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先天性语言障碍的脑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创新

 

10.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汉语口语习得与测试多视角研究---平台负责人赵琪凤副教授

 

研究方向:

本平台研究方向包括语言测试、第二语言习得、语料库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中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该课题具体由四个研究课题组成,分别为:汉语口语测试大数据的开发与挖掘、汉语口语习得研究、汉语口语测试研究、基于口语测试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评分研究。

发展特色:

本平台的发展特色包括:(1)对北京语言大学特有的、长期积累的HSK(高等)、C.TEST口语面试语料进行系统整理;(2)在对口语语料库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语言测试资源在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测试实证研究中的多层次、多方位大数据应用作用,以期揭示隐藏在口语语料中的留学生汉语口语习得与表达中的普遍现象与一般规律;(3)可以实现针对不同背景考生(比如母语、习得方式、文化背景等)的汉语口语习得多视角研究(比如口语偏误分析等)。(4)在大样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取更多典型的口语特征变量,从而在口语智能评分系统开发和研究方面具有其他测试无可比拟的优势。

建设目标:

(1)对HSK(高等)20多年来积累的上万名考生实考数据,以及C.TEST口语面试10多年来面试录像的实考数据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挖掘,为后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研究提供一个涵盖考生母语背景、来源国家、汉语学习背景信息、考试成绩信息的综合性汉语口语习得与测试研究数据库。

(2)充分利用口语测试大数据的宝贵资源,主要从偏误分析和比较分析两个方面对汉语口语习得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3)立足于汉语口语测试大数据,针对口语能力的界定问题,在大样本数据中探索口语能力的组成,开辟口语能力界定的新视角。

(4)根据汉语口语测试人工智能评分系统的开发需求,在大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开放式题型口语测试自动评分技术进行具体探索。

 

创新点:

目前关于汉语语料的研究和语料库的建设,大多集中在书面语语料领域,口语语料的研究较少。对口语语料的研究是今后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本课题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多年积累下来两类汉语口语考试的语料大数据进行整理和挖掘,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领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经过挖掘和整理后的汉语口语测试大数据将具有数据规模大、来源广、标准化程度高以及关联信息丰富的典型特征。这些数据特征是实现对汉语口语习得和测试的多视角研究的重要保障,在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