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连读变调研究 ——智能语音习得系列讲座第一讲
| ||||
| ||||
2016年4月19日下午,荷兰莱顿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博士后李倩应我校2016“梧桐创新”平台---“智能语音习得(Speech Acquisition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AIT)”项目组邀请,在主楼南116教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Tonal Variation”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是SAIT 入选梧桐创新平台后举办的智能语音习得系列讲座第一讲。本次讲座由张劲松教授主持,汉语学院院长曹文教授、信息科学学院解焱陆副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外籍专家Agnes Grenie(葛妮)等中外师生50余人参加了讲座。 在报告中,李倩博士从天津话声调连读变调现象谈起,介绍了传统语音学从音系学角度出发所总结的天津话变调现象,这些总结包含了大量的连读变调(tone sandhi)以及轻声规则,显得异常复杂。李博士认为,欲研究清楚天津话的变调现象,首先方法论上要放弃仅仅在音系层面上构建变调规则的做法,转而采用结合音系层面的连读变调(tone sandhi)以及声学层面的协同发音(tonal co-articulation)这两种声调变异模式的综合方法。其次在实验设计上,不仅仅要开展缜密的声学测量,还要设计严谨的声调知觉实验来验证声学参数变化是否导致调类的改变。最后,通过语料库声学测量、声调感知以及眼动追踪等一系列实验,李博士得出结论:天津话声调连读变调现象存在若干连读变调现象,可以由规则来表达。但是更多传统总结为连读变调规则的连读变调现象,仅仅属于声调的协同发音,表现为声学变化,调类并未发生改变。此外,李博士还和大家分享了她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种创新的声调基频数据的统计方法——增长曲线分析法(Growth Curve Analysis)。 讲座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积极互动,大家就天津话变调系统、声调变异模式以及实验设计等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李倩也就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智能语音习得系列讲座旨在邀请国内外从事语音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一线人员来我校传经送宝,通过学术讲座和互动对话交流的形式,增进我校师生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促进我校在智能语音习得技术领域的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