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 大咖云集!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京举行-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网站
平台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梧桐平台 >> 平台动态 >> 正文
快讯 | 大咖云集!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16-05-20 访问次数: 字号:[ ]


     2016年5月19日,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研讨会暨北京语言大学校园开放周活动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外国语学部张宝钧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的开幕式。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杂志主编杨平博士和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曹志耘教授分别致开幕词。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北京语言大学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揭牌仪式、基地签约仪式和捐赠证书颁发仪式。

      此次研讨会上,原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笔译负责人Marie-Josée De Saint Robert女士围绕“联合国语言服务人才需求状况与能力要求”作了主旨发言,她介绍了联合国的六大工作语言,并重点提到联合国工作人员除了需掌握外语外,母语的能力水平也不能忽视;同时,她还强调通过大数据建立全球化的术语库至关重要。
 

      国际翻译者联合会(FIT)荣誉顾问、Babel杂志主编Frans De Laet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实际经验,深入剖析了信息化时代应该坚持的一些翻译基本原则和根本理念。
 

      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中,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围绕"大数据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大数据背景下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创新"以及"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技术:探索与展望"三大主题进行了研讨。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主持的专家论坛环节中,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崔启亮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华树博士、北京大学的王继辉教授等分别作主题发言,并与参会嘉宾共同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精彩观点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第二场分论坛的实例展示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各大高翻学院的高校教师代表,结合自己学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特色进行了集中演示,包括项目、技术与翻译教学结合的实例,口笔译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以及实习基地展示等,这些生动的实例引发了与会嘉宾对大数据时代下翻译教学的深入思考。
 

       第三场分论坛聚焦于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技术,三位来自业内知名企业的演讲嘉宾结合各自公司的产品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翻译技术的新发展。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徐鹏分享了《2015年译云语言服务大数据报告》,通过对译云、译库平台的用户大数据解读,观察分析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探讨大数据环境下的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发展;泰勒维克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D.Verbeke展示了公司与高校结合的实例,说明了翻译技术如何应用于翻译教学;双泽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分享了《2016年双泽研究报告》,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了双泽公司对互联网时代下语言服务行业的思考。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研讨会在三场主题研讨之外,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发言嘉宾与台下听众即时互动,现场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气氛热烈。

       最后,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简短总结,并感谢嘉宾及工作人员为大会作出的贡献。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20日,是国际高等翻译院校联合会(CIUTI)成员单位。建院以来,高级翻译学院以培养高级翻译人才为主要目标,于2015年成功设立了翻译学二级学科,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除高翻外,北语还设立了翻译学研究所,以及在学部设立了MTI教育中心,并投资1200万元建成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以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北京语言大学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总投资1200万元,总使用面积达316平方米。该基地由口译实习实训基地、笔译实习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实验室三部分组成,是一个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